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的圖片

臧(拼音:z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像戈刺入目。上古戰俘往往被刺瞎一隻眼睛,淪為奴隸。本義為"奴隸"或"男奴"。

金文加"爿(pán)"為聲。奴隸被刺瞎一目,迫於奴隸主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再行反抗,政權鞏固,如此甚好,故引申為"善"。古籍中假借為藏,表示儲藏的意思。現代主要用作姓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臧

拼音; zāng 、cáng,zàng

部首; 臣、戈

五筆; DNDT(86);AUAH(98)

倉頡; IMSLL

鄭碼; HMZH

字級; 二級(編號:568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注音字母; ㄗㄤ、ㄘㄤˊ,ㄗㄤˋ

四角碼; 4425₃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總筆畫數; 6+8、4+10

異體字; ࡒ�、ࡒ�、ࢨ�、ণ�、ࠗ�、ࡍ�

統一碼; 基本區 U+81E7

文字源流

甲骨文的"臧"字為會意字,作一隻眼睛被戈所刺之狀(圖1,隸定作"棣")。本義是由俘虜淪為奴隸的人。豎立的眼睛是"臣"字,表示俯首屈從。奴僕服侍主人時,通常是俯首帖耳,不敢正視主人。因此,"臣"字有罪犯及低級官吏的兩個意義。一個人如果瞎了一隻眼睛就會減少很多反抗的能力,這時最好是順從主人的旨意。在主人來說,順從是奴隸的美德,故臧有臣僕和良善兩種意義。

圖1(棣)雖是最早出現的臧字,但不是最具代表性、後來成為主流寫法的臧字。這個字發展到籀文(圖4)加聲旁"爿"作圖4。"爿"是床的象形字。"爿"與"戈"結合成為從戈爿聲的形聲字戕(qiāng),意思是殺害。這個"臧"可看做是會意兼形聲字。籀文臧字臣下的"圖A",非"上"字,當是飾筆,後世多作一。西周時有從口戕聲的臧字出現,加口蓋取意於隨意指令。

進入戰國時代,主要有三種結構的臧字並存:(一)從臣戕聲,臣下多有飾筆一,秦系文字巧妙地將爿、臣結合, "共用"一個豎筆,簡寫作圖B,是為主流。(二)從臣爿聲,這可以看作臣與爿兩個構件的整合,猶如春秋時戕的整合;也可以看作是對會意字棣的聲化改造。爿之作"圖C""圖D",乃爿之異體或繁化。(三)從口戕聲,是對西周春秋以來此種結構的延續,包山楚簡大量使用,有的繁化加土或立旁。《說文》從主流結構厘定後,非主流的兩種結構遂遁跡。隸變時波動很小,只發生在爿構件的"床腿"保存與否、臣下的飾筆(一或二)保存與否。楷書作臧,主要是小篆的筆勢變化。[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