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自由的声音

内容简介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

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维诺克是当今法国以著作多,取材广,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称的史学名家。在这本展现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历程的书中,他所写的不是一部干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笔下,这些知识分子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吕一民 浙江大学教授

19世纪,“知识分子”一词尚未诞生,但这并未妨碍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动……《自由的声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时代杰出文人的群像。这本书也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米歇尔·维诺克是一位编年史作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观看》

作者简介

米歇尔·维诺克(Michel Winock),法国史学名家,长期担任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教授,现已荣退。维诺克专攻法兰西共和国历史和知识分子研究,曾在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中担任记者,著作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屡次斩获大奖,《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获美第奇奖,《自由的声音》获法兰西学院罗兰·儒弗内尔奖,《法国与犹太人》获蒙田奖,《斯塔尔夫人》获龚古尔传记奖。此外,他还创办了法国知名报刊《历史》,至今也仍常就时事发表言论,是法国知识界不容忽视的声音。

原文摘录

我一直崇拜他,但现在我愤怒了!我必须发怒。在这本书中我没有看到真实和崇高。至于文风,我觉得它错误和粗俗。这是讨好民众的一种方式。雨果对所有人都关心、体贴。……哪里有类似芳汀的妓女、像冉阿让一样的苦役犯、像A.B.C.中的愚蠢家伙一样的政客呢?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人们从未看到他们受苦。自卞福汝主教以下,这些都是美化过的模型和人物。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和相对主义理论格格不入。浪漫主义、乌托邦主义和进步主义之类的词汇,只是为了嘲笑它们的天真,有时是为了嘲笑它们的宗教感情而被汇集在一起。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一一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书评

今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法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都为这场灾难深表遗憾。

但事实上,这不是巴黎圣母院第一次遭受大规模破坏,上一次破坏还需要追溯到法国大革命,而且大革命造成的破坏要比这次火灾更加严重。

在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王权的巴士底狱,把国王送上斩头台,普通民众也血流成河,尸体多到要用马车来拉。

大革命至今也还是轰动全世界的重大事件,它激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首次让穷人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说“不”。

有人说,当时的巴黎人是最悲伤的人,他们为这个城市建了一座又一座建筑,但特权阶级对他们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用微薄的报酬换来他们艰辛的劳动,哪个工人因为重负而倒下,他们马上就能找到新的工人代替。

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没有革命的意愿,也没有将自己的反抗表现出来。但大革命让他们首次意识到,原来还有反抗这个选项。

我们都记得,在这场腥风血雨之中,民众奋起将王室推入火坑,但之后呢?

事实上,在大革命落幕之后,法国人花费了一个世纪才获得安宁。在这个世纪中,革命、复辟、战争、街头抗议层出不穷,其中在短短60年间,政权更迭6次,就像是一个病人在短时间内连着做了好几场大手术,每次都救了回来,但也很快再次被推进手术室。

面对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纪,许多文人或主动或被迫发出声音。他们四处奔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担任政府首脑。

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乔治·桑、托克维尔都诞生于这个世纪,并且让这个世纪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法国著名史学家米歇尔·维诺克的《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知识分子》便生动详细地描绘了这个群星璀璨的世纪。

著名的滑铁卢之战终结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使得一度倒台的波旁王朝卷土重来,再次复辟。

但波旁王朝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样统治,经受过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洗礼的法国人不会容忍独裁君主统治这个国度。渴求自由的力量在暗中涌动,任何想回到过去的企图都不再可能。

为了安抚国民,波旁王朝颁布《宪章》,声称保障言论自由,但却在后期开始收紧统治。此时,知识分子坐不住了,纷纷起而反抗,就连狂热的保皇分子夏多布里昂,也高举新闻自由的大旗,反对报刊审查制度。

波旁王朝明显已经不得人心。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借主人公于连之口,谴责复辟王朝“卑鄙无耻,崇拜金钱”,控诉那些腰包鼓鼓的显贵竟然要处决一个穷人,仅仅因为他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偷了一件银餐具。

幸运的是,在《红与黑》出版之际前不久,本已失去生存土壤的波旁王朝便在民愤之中轰然倒地,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


但很快,这些不甘被现实蒙蔽双眼的知识分子再次发觉,新王朝所声称的自由、立宪,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工具。正如巴尔扎尔所说,奥尔良王朝的自由不过是为不知羞耻的非法买卖和唯利是图的行为,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原则。

革命军推翻了这个中庸王朝,紧接着开启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选产生议会和总统的共和国,选举拿破仑一世的侄子为总统。但他们的总统很快又亲手埋葬民众的希望,在1851年发动政变,重建帝国,自立“拿破仑三世”。

“共和国之父”雨果厉声控诉拿破仑三世“不只是杀人,还使人的灵魂变得衰退,使人的心灵变得狭小”。最后,雨果的抨击在拿破仑三世下令烧毁圆明园时,达到最高潮。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终结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虽然平日总是在批评国家的种种行为,但在国家独立面临危机之际,这些知识分子也没有退居象牙塔,福楼拜甚至想上前线保卫国家。

虽然诸多文人热情高涨,但德军还是攻到了凯旋门下。战败后的法国异常衰弱,此时,巴黎公社起义,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曾经拥护共和国的乔治·桑、龚古尔、小仲马都被列入黑名单。甚至有人闯入雨果的家,高喊“绞死雨果”。

在革命、复辟、巷战不断的混乱之中,法兰西终于在19世纪后半叶建立起第三共和国。

几乎与新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齐名的,是1887年为雨果举行的国葬。在雨果因病去世前几年,曾与他作对或并肩作战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故去,与此同时,法兰西共和国也逐渐站稳脚跟。最终为“法兰西灵魂”雨果举行的盛大国葬,标志了这个动荡世纪的结束。


雨果葬礼 法国19世纪的每一次风起云涌背后,都有知识分子四处奔走的身影。他们比常人更需要表达的自由,也比其他人更愿意为此而斗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以为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在这个世纪,法兰西成了整个世界的思想试验田,共和、自由、民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都从这里开始生根发芽。

因而,如果不了解法兰西的19世纪,也就难以理解这些伟大的人物和思想。

而且,相较于18世纪的法国史,风起云涌的19世纪要更加紧张、复杂和精彩,国外针对这段历史的大众读物更是数不胜数,但国内引进的却不多,《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知识分子》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本。


本书的作者米歇尔·维诺克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专攻法兰西共和国历史研究,屡次斩获图书大奖,曾获法国国家级奖项美第奇奖、重大文学奖项龚古尔传记奖、蒙田奖和法兰西学院罗兰·儒弗内尔奖,等等。

国内法国史研究权威吕一民教授也十分看好这本书,称赞这本书让人联想起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并且强调作者维诺克是一位难得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的史学名家。

听到这里,你或许会因为作者的咖位而敬而远之,但维诺克的作品可不是只为专业读者而写。他曾在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担任记者,深谙将作品变得平易近人的秘诀。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在首次推出精装版之后,往往还会出专门面向大众的平装本。

《自由的声音》不是历史教科书,一板一眼地书写大事记,而是通过雨果这些人跃动的身影,让你在小故事之中体味到大历史,穿越到那个紧张、矛盾甚至绝望的时代。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