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 - 人体器官
舌 - 人体器官 |
舌是人体品尝食物的器官,舌的感觉叫"味觉",在人的口中。中医学中,舌又名灵根、心窍。舌之尖部称为舌尖,中部称舌中,根部称舌本,两侧称舌旁。
舌的上面有一向前开放的"V"型沟叫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称为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的隆起,称为舌下阜,阜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的粘膜隆起,称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舌
外文名; tongue
拼音; she
类型; 人体器官
作用; 味觉
人体器官
结构 舌的上面有一向前开放的"V"型沟叫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称为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的隆起,称为舌下阜,阜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的粘膜隆起,称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
舌面上的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的突起,称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等。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白色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钝圆形的小突起,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内含有味蕾,司味觉。轮廓乳头最大,有7~11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沟壁内含有味蕾司味觉。
味觉
每个味蕾由若干个味细胞组成,味细胞通过顶端的纤毛伸出味蕾小孔,感觉出溶解在水中的化学物质是什么味道。固体或气体物质,也要先溶解在唾液中,味蕾才能尝出味道。味细胞末端连接着进入神经。当味细胞兴奋时,冲动就沿着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
基本味觉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其余都是混合味觉,是基本味觉的不同组合。四种基本味觉由四种不同的味细胞感受,它们在舌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感受甜味和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所以舌尖对甜味最敏感。同样的道理,舌的两侧中部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有研究表明事实可能[1] 并不是如此)。味觉同其他感觉,特别是同嗅觉、皮肤觉相联系。如辣觉是热觉、痛觉和基本味觉的混合。
临床意义
中医学中,舌又名灵根、心窍。位于口腔。舌之尖部称为舌尖,中部称舌中,根部称舌本,两侧称舌旁。舌内应于心,故《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认为:"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舌又司味觉,故《灵枢·脉度》认为:"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也"。舌又与发音有密切关系,故《灵枢·忧恚无言篇》:"舌者,音声之机也。"舌的色、质、形态及舌苔的色泽厚薄等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诊查内容。
临床常见舌病变
(1)干燥舌:轻度干燥不伴外形的改变;明显干燥见于鼻部疾患(可伴有张口呼吸、唾液缺乏)、大量吸烟、阿托品作用、放射治疗后等;严重的干燥舌可见舌体缩小,并有纵沟,见于严重脱水,可伴有皮肤弹性减退。
(2)舌体增大:暂时性肿大见于舌炎、口腔炎、舌的蜂窝组织炎、脓肿、血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长时间的增大见于黏液性水肿、呆小病和先天愚型(Down病)、舌肿瘤等。
(3)地图舌(graphic tongue):舌面上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隆起部分,状如地图。舌面的上皮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存在时间不长,数日即可剥脱恢复正常,如再形成新的黄色隆起部分,称移行性舌炎(migratoty glossitis),这种舌炎多不伴随其他病变,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也可由核黄素缺乏引起。
(4)裂纹舌(wrikled tongtle):舌面上出现横向裂纹,见于Down病与核黄素缺乏,
后者有舌痛,纵向裂纹见于梅毒性舌炎。
(5)草莓舌(strawberry tongtle):舌乳头肿胀、发红类似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病人。
(6)牛肉舌(beefy tongue):舌面绛红如生牛肉状,见于糙皮病(烟酸缺乏)。
(7)镜面舌:亦称光滑舌(smoth tongue),舌头萎缩,舌体较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8)毛舌:也称黑舌,舌面敷有黑色或黄褐色毛,故称毛舌(hairy tongue),此为丝状乳头缠绕了真菌丝以及其上皮细胞角化所形成。见于久病衰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生长)的病人。
(9)舌的运动异常:震颤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偏斜见于舌下神经麻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