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舍衛城文化遺址舍衛城是圓明園建築之一,典型的佛教建築,俗稱佛城。供奉城隍爺、關帝君、三世佛彌勒佛等。每月初一、十五,或逢佳節時令,皇帝至此拈香拜佛,並有首領太監充當僧人上殿念經。

舍衛城(Sravasti),古印度佛教勝地。因祇園精舍而聞名於世。

  • 中文名 ;舍衛城
  • 類 別 ;文化遺址
  • 年 代 ;清
  • 文物 ;原屬圓明園建築景觀
  • 文物現狀 :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蹟

目錄

文物景觀

舍衛城是圓明園建築之一,位於坐石臨流東北,水木明瑟東面,是園中專門開闢的一座小城鎮,仿照古印度橋薩羅國首都的城池布局而建,是供奉各種佛像和收藏佛經的地方。城廓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寬,四周築有城牆,共辟4門。

城內街道呈十字形,內建殿宇、房舍共326間,用遊廊相連接;還建有數座金碧輝煌的牌樓。城前專門開設一條貫穿南北的買賣街,稱蘇州街,由宮中太監扮作商人開市叫賣,法國教士王致誠對買賣街有比較詳盡的記載。[1]

舍衛城俗稱「佛城」,建於雍正時期,是依照印度喬薩國的都城建造的,舍衛城也是圓明園內唯一一座獨立的城池,城四周建有厚實堅固的城牆和高大的門樓,牆上還有士兵站崗,沿城環繞有護城河。整個城池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舍衛城之所以如此戒備森嚴,就是因為舍衛城內收藏了大量清代歷代從西藏、蒙古及外藩進貢的金佛像、珍貴法器、經文等,據說各類佛像有十萬尊之多。全城建築沿中軸線布置,由廳堂遊廊組成三進院落,大小不同,主次分明。舍衛城南門正對買賣街,門前有三座四柱牌樓一座,過牌樓即是舍衛城南門,南門城關上嵌有雍正御書「舍衛城」匾,城關上建有三間城樓,名叫「多寶閣」,城內供有關公。

多寶閣後為山門,由南向北往後依次是「壽國壽民殿」、「仁慈殿」、「普福宮」,最北為舍衛城北城樓,乾隆御筆「最勝閣」就掛在城樓上。

舍衛城在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後,十萬尊大小佛像及各種陳設及法器被洗劫一空,僅此一處的損失就是無法估量的。 [2]

文物現狀

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蹟。

相關資料

舍衛城(Sravasti),古印度佛教勝地。因祇園精舍而聞名於世,傳為釋迦牟尼長年居留說法處。亦譯室羅伐、羅伐悉底;意譯為聞者、聞物、豐德、好道等。古印度拘薩羅國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佛教史上著名的祇園精舍所在地。據說拘薩羅國富商給孤獨(又名須達多,意為善授)長者用金錢鋪地的代價購得波斯匿太子祗陀在舍衛城南的花園,作為釋迦牟尼在舍衛國說法、駐留的場所。祇陀太子為這一舉動所感動,亦將園中的林木捐獻給釋迦牟尼,故亦稱「祇樹給孤獨園」。7世紀玄奘來此時,已「都城荒頹」、「伽藍數百,圮壞良多」。1893年英國考古學家卡家漢在此進行發掘。出土的佛教文物收藏于勒克瑙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