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舜陵鎮灣頭村

舜陵鎮灣頭村距離寧遠縣城中心約5公里路程,可在城南車站乘坐寧遠縣至水市鎮九疑山魯觀下灌灣井、等等車到達灣頭村。只要是走X057這條路的都可以到達灣頭村。車費票價2-3元。車程約5-15分鐘。[1]

中文名稱: 灣頭村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

郵政區碼: 425600

目錄

村情概況

全名:湖南省永州市 寧遠縣舜陵鎮灣頭村

村居民姓氏:汝南周氏

人口數量:約1000人左右

特點:整村位於小山丘上,四周水溝圍繞,村頭村尾村心中都有碩大樟樹,村中心有口魚塘、籃球場、宗祠。宗祠正後方是村里最大的樟樹,俗稱:"龍樹'.宗祠內有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朝周子先祖墓地碑記

宗祠兩邊各有一條弧形小道圍繞魚塘,小道口各有一個龍門,分別為:汝南世第、愛蓮家風。

歷史人物

周敦頤及其家族,有史績可考者,連綿50多代,20年前,筆者撰寫《試析湖南近代以來人才群起及其原因》一文時,曾立意將周敦頤及其家族人才鏈現象寫成文章。為此,先後實地考察和瞻仰過周敦頤及其家族的住地、墓地與活動過的地方,其中三次到過道縣濂溪故里,兩次到過寧遠縣舜陵鎮灣頭村周氏宗祠,一次到江永縣上甘棠村、寧遠縣大陽洞周家屋地、寧遠縣天堂鎮大陂嶺村周如錫墓地、汝城溪濂書院,還到過江西九江、浙江紹興等地,並盡力收集周氏族人的有關資料,曾寫成《周敦頤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公開發表,現寫成此文,敬祈方家教正。

周氏族人遷徙及追思祭祀與世襲概況

據有關資料表明,周氏據說源出於古代姬姓,後遷河南汝南郡,遂按國號以周為姓。周敦頤的先世徙居情況大致是:由河南汝南、山東青州、湖北襄陽、湖南寧遠,再由寧遠到道縣。周敦頤之子周燾的後裔逸齋公於明正德年間移至浙江紹興。

周氏源出姬姓,因族居河南汝南而俗稱「汝南世第」

《通志·民族略·以國為氏》記載:平王之子烈封汝南者,亦為周氏。烈傳十七世,至秦,秦滅周並其地,逐為汝南著姓。汝南成為周氏的郡望,特別是平王少子烈的這一支,繁衍最為旺盛,成為周氏群體的主幹,故後世多以「汝南周氏」、「汝南世第」自稱。

始祖歸仁公世家山東青州,其後裔多居湖北襄陽,周如錫遷居寧遠大陽村

《周氏族譜》說:「始祖歸仁公世家山東青州」(即今兗州),因周歸仁「死節」襄陽,從此他的後裔多居湖北襄陽。周歸仁三傳至安時,生如鍉、如錫,如錫因事貶營道散參軍,於是兄弟同居寧遠大陽江口,五傳至從遠,始遷營道。還有一說是周如錫之孫周崇昌遷往寧遠的。由於周如錫活了86歲,有可能是祖孫幾代同遷至寧遠的。

周敦頤曾祖父從遠公遷居營道,周敦頤之子周燾的後裔居浙江紹興

據度正《濂溪先生年譜》考證:周敦頤的曾祖父從遠公始徙營道,即今湖南道縣久佳鄉樓田村。另一說法是周敦頤的祖父智強定居道縣,亦葬於道縣。寧遠有「周子湯沐之鄉」的流傳,「湯沐」今稱說「三朝」,說明周敦頤有可能是在寧遠出生的。周敦頤之子周燾的後裔逸齋公於明正德年間移至浙江紹興,魯迅(周樹人)、周恩來分別為周敦頤第32代孫和第33代孫。

周敦頤及其追思祭祀與世襲概況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五月五日,1073年6月7日病逝於江西九江。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下詔對周敦頤賜諡「元」,稱元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下詔將周敦頤與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五人從祀於廟庭,又加封周敦頤為汝南伯。宋理宗寶祐元五年(1257)和景定四年(1263)分別頒御書「九江道原書院」及「道州濂溪書院」院額。元代仁宗延佑六年(1319),加封周敦頤為道國公。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周敦頤之父周輔成從祀於啟聖祠。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朝廷下詔修周敦頤的祠堂墓寢,並優恤其子孫,免其差役。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朝廷下詔取周氏嫡孫周冕世襲五經博士。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周氏嫡孫周嘉耀世襲五經博士,自此周氏子孫世襲充任五經博士成為定製。

周氏家族人才鏈現象

人才學把家族人才輩出和不斷湧現的現象,稱之為家族人才鏈現象。周氏家族名聲卓著者當推周敦頤、魯迅、周恩來這三顆璀燦的理學、文學、政治明星,從周歸仁到周恩來,連綿49代,名人迭起,至今族人散居海內外,頗多才俊,這種家族人才鏈現象,在中外人才史上當屬罕見。周氏家族有較大影響的代表人物為:

=周歸仁

。《周氏族譜》說:「始祖歸仁公世家山東青州(今兗州),陳宣帝太建六年(574)甲午登武進士,隋末恭帝義寧元年(617)丁丑八國並楚,公扶天定難,居將帥,授魏節度使,賜玉帶,遷湖廣襄陽縣刺史,終於任所」。周歸仁死節襄陽,從此他的後裔多居襄陽。周如鍉。周歸仁三傳至安時,生如鍉、如錫。如鍉登武進士,曾任廣東曲江縣令,後升大理寺評事、征南大元帥衛上將軍,出知營道。

周如錫

如錫(671—757)是進士,曾任廣東高州府刺史,征南大元帥水陸馬步軍都統,左金吾衛上將軍,平定廣西、橫、廉、白、貴等六州。唐太宗即位,任左騎常侍。貞觀元年(627)因事貶營道散參軍,於是兄弟卜居寧遠大陽洞江口。現存寧遠縣舜帝陵鎮灣頭村周氏宗祠內的《先祖墓碑記》標明「金紫光錄大夫如錫公,葬望崗金雞插翅形」,墓在寧遠縣天堂鎮大陂嶺村後,2003年8月被列為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氏「二十四宏(弘)」。如鍉生子六,如錫生子十八,後世稱為「二十四宏」。如錫三子宏本徙居江永上甘棠,宏休分居浙江錢塘,宏謙系敦頤先祖。《周氏族譜》記載,周如錫的兒子中有文進士六人、武進士三人。

周崇昌。唐永泰年間任廉白二州太守。

周從遠。周敦頤曾祖父,始遷道縣,為五代時期荊南建隆元年(960)武進士,官至馬步指揮使。

周懷識。周敦頤伯父,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官至汀州上杭令。

周輔成,又名懷成。周敦頤父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賀州桂嶺令。歷官多善政。

歷史文物

先祖墓碑記

明永樂九年(1411)刻周子先祖墓地碑記,高1.8米寬1米,厚0.2米。碑刻由監察御史何器寬作序。碑文記錄了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祖父周從遠至一世祖周如錫等九人厝葬寧遠的墓地。證實了周敦頤祖籍為寧遠,對周敦頤祖籍源流考證及地下墓葬考證有一定歷史價值。保護範圍:至周氏宗祠外四周各30米(含村後古樟樹)寧遠縣舜陵鎮灣頭村周氏村民在清明祭祖時,對一塊從外面抬回村裡的古墓碑進行清洗後發現,這是一塊周敦頤先祖葬地明代刻的墓碑。該碑多年來被當地群眾當作石板架橋,系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立,碑刻為楷體,陰刻,碑文依稀可辨,碑名為「先祖墓碑記」,碑記由「欽差巡按兩浙監察御史里人何器寬生甫」所撰。大意為,周敦頤先祖定居寧遠,分葬邑境,為備忘刻碑記之。碑文標明了金紫光祿大夫周如錫等9人的具體葬地和區界,其中有「金紫光祿大夫周如錫公葬望崗金雞插翅形周圍金山一座」等內容。據寧遠縣原縣誌辦主任張介立介紹,周如錫為唐貞觀元年(627年)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因議事忤旨,貶為道州司馬,周如錫裔孫周從遠徙居道縣營樂鄉,周如錫死後歸葬寧遠望崗。史志部門根據史料和族譜考證,周敦頤為周如錫的十二世孫。由此證實,該碑為周敦頤先祖葬地碑。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

視頻

舜陵鎮山下洞村(胡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