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舞陽壩街道位於湖北省恩施市,辦事處轄9個社區居委會、10個村(官坡、舞陽、棲鳳、土橋壩、桂花園、鳳凰路、三孔橋、黃泥壩、窯灣五峰山、楓香坪、陽鵲壩、核桃壩、周家河、七里坪、鴨子塘、長堰塘、耿家坪、金子壩),總人口168902人(2010年),有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協在內的轄區單位171個,國土面積333.3平方公里。[1]

中文名稱:舞陽壩街道

行政區類別:街道

所屬地區:湖北省恩施市

下轄地區:官坡、舞陽、棲鳳等

面 積:333.3平方公里

人 口:168902人(2010年)

目錄

概況

恩施市轄街道。面積33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8902人(2010年六普)。轄9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清江東路12號。

沿革

因地處舞陽壩片區內而得名。1958年建城關鎮第一街居委會。1981年改施南鎮一街居委會。1983年建舞陽壩街道。1991年劃入小渡船街道的五峰山、窯灣兩個村。1996年,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舞陽壩、官坡、棲風橋、土橋壩、桂花園5個居委會和窯灣、五峰山2個行政村。

1997年8月,紅廟辦事處整體併入舞陽壩街道。2001年10月,將原七里坪鄉大部分併入舞陽壩街道。2004年,辦事處駐清江東路,人口110959人,轄官坡、舞陽、棲鳳、土橋壩、桂花園、鳳凰路、三孔橋、黃泥壩、窯灣9個居委會和五峰山、楓香坪、陽鵲壩、核桃壩、周家河、七里坪、鴨子塘、長堰塘、耿家坪、金子壩10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01001:~001 111官坡社區 ~002 111舞陽社區 ~003 111棲鳳社區 ~004 111土橋社區 ~005 111桂花園社區 ~006 111鳳凰路社區 ~007 111黃泥壩居委會 ~008 111窯灣居委會 ~009 111三孔橋居委會 ~200 220陽鵲壩村 ~201 112核桃壩村 ~202 220周家河村 ~203 112七里坪村 ~204 220鴨子塘村 ~205 220長堰塘村 ~206 112金子壩村 ~207 112耿家坪村 ~208 112楓香坪村 ~209 112五峰山村

原【七里坪鄉】1949年為第一區,1975年建七里公社,1996年設市轄七里坪鄉。1996年,面積122平方千米,人口4.1萬人,轄長堰塘、映馬池、後山溝、鴨溪渡、洗腳溪、鴨子塘、貓兒槽、茅壩、興隆槽、二龍寺、寨溝、天池嶺、蓮花池、九嶺崗、馬尾壩、核桃壩、陽鵲壩、仙女洞、白溝、老岩、七里坪、熊家大灣、瓦廟子、周家河、柳州城25個行政村。2001年撤鄉,大部分併入舞陽壩街道。

基本概況

曾被湖北省政府評為「楚天明星街道」。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初建時轄舞陽大街、官坡、棲鳳橋、土橋壩4個居委會,此前系恩施縣城關鎮所轄的第一、七街。隨着歷次機構調整改革,舞陽壩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逐漸擴大。1993年1月,五峰山、窯灣村從小渡船街道辦事處劃入;原紅廟經濟開發區及所轄三孔橋、金子壩、龍洞、沙河、耿家坪、金鳳山、黃泥壩、楓香坪共8個村於1997年10月劃入,原七里坪鄉及所轄長堰塘、後山、映馬池、鴨溪渡、鴨子塘、貓兒槽、洗爵溪、七里坪、周家河、柳州城、瓦廟子、核桃壩、陽鵲壩、老岩、仙女洞、白甲溝共16個村於2001年3月劃入。

自然資源

舞陽辦事處地處恩施市腹地,以平地為主,兼有丘陵山地,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國土等資源呈如下特點:

鳳凰山和五峰山等風景山丘縱貫城區。形成山中有城、城在山中的格局。城郊農村山丘起伏,植被良好。山丘之間多為平地,土壤肥沃,清江環抱西南,河流溪溝縱橫,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糧食、水果、蔬菜、畜禽、林特。境內有豐富的石灰岩、頁岩等建材資源,有耐火石、煤炭,有椅子山、龍洞、通天洞、落仙洞、康家洞等一批名山名洞、瀑布,有連珠塔、五峰山烈士陵園、鄂西特委舊址等革命文物旅遊資源。隨着產業結構調整,工業退城進園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實施,城郊農村土地成片被徵用,農民人均耕地僅0.58畝,勞力資源既充裕又集中。隨着教育的發展,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大,境內智力資源聚集。以柑桔為主的小水果年產量20000噸,遠銷北京、俄羅斯等地。城郊農村給城市日供應蔬菜量達8萬公斤。4000畝養殖水面構建了恩施州最大的假日休閒垂釣區。有國家工商總局命名的全州唯一的「消費者滿意示範街」東風大道。2003年末,全辦個體工商戶達6985戶,私營企業148家,民營經濟上交稅金1543萬元,占全辦財政總收入1784萬元的86.5%,舞陽壩已逐漸成為恩施州的商貿中心。

歷史人文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有史記載是公元1260年,據今已有748年的歷史,歷來為全州軍事要塞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開慶二年(公元1259年)、蒙軍大舉伐宋,為抵禦蒙軍,將施州城從六角亭象牙山移居柳州城,置州府19年。清末民國初,七里坪集鎮置區團,設團防,下轄聯保、保。1932年至1936年,七里坪為恩施縣第一區區署駐地,下轄87個保。1937年,全縣廢聯保、改設鄉鎮,裁七里坪第一區設七里坪鄉,下轄保。1940年,裁區設鄉鎮,置七里鎮,下轄15個保,鎮公所設在七里坪街上,直至1949年解放。有中共鄂西特委舊址;有清朝時期的連珠塔;有中國最早記錄西瓜種植技術的西瓜碑;有南宋施州城遺址椅子山;有奇、秀、險著稱的落仙洞、通天洞、康家洞;有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恩施職院和州農科院等本科、大專院校、科研單位20餘個,是高新技術人才的聚集地。還有豐富的抗戰文化內涵的龍洞。龍洞以其山水秀麗、氣候宜人、獨具特色而倍受名人喜愛。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戰日冠侵占武漢,省政府西遷恩施,被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官員選中,在此修建公寓及亭台樓閣。

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在「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指導下,逐步向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的綜合經濟轉型。除絕大部分耕地種糧食外,還發展桐、木、瓜、果、菜等,辦加工廠、養豬場、塘堰水庫養魚,剩餘勞力進城務工掙錢。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22.6萬元,上升到1981年的327.54萬元。糧食產量由解放前的畝平109公斤,提高到1981年的畝平221.5公斤。糧食年產量由1949年的4407噸上升到1981年的11804噸。在農業學大寨的旗幟指引下,耕地小塊並大塊,開展人造平原,實施坡田改梯田,興修堰塘水庫,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1981年調整農村生產關係,將集體土地劃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區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步伐加快,起步從零開始。城區的五金、縫紉、針織、食品加工、汽修、制煙、紙品加工等,紅廟的飲料、建材、農具製造、建築。七里的水電、造紙、建材加工、茶葉加工、建築、車隊、綜合加工等9個門類,主要工業產品82種,1981年擁有從業職工1048個,具有一定技術力量和銷售市場的地方性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8.5萬元增長到1981年的146.14萬元。計劃經濟的商業初具規模,城區商業門店全部國營集體化,農村每個公社(管理區)有一個物資齊全的供銷合作社,一般的大隊有代銷店,區設食品所和糧油所。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布匹、食鹽、白酒、肥皂、煤油、食肉、糧油等生活日用品及化學肥料均實行憑票定量供應。到1981年商業零售額達1241.96 萬元。

視頻

舞陽壩街道辦:實施「紅黑榜」制度,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