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粄
艾粄是是广东省客家地区清明时节特有的的应节小吃,属于客家菜,“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如萝卜粄、仙人粄、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艾粄,也叫艾糍。每年三四月的艾草最为鲜嫩,我们客家人几乎家家户户每年至少都会做上一二次艾粄,儿时和妈妈一起捏艾粄是件最快乐的事(因为有好吃的,哈哈)。我这个方子的皮柔韧性很好,放很久都不会干裂喔![1]
- 中文名:艾粄
- 分类:广东小吃,客家菜
- 口味:软糯可口
- 主要食材:糯米粉,艾草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艾草制糕点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客家地区、江浙地区、福建地区及潮汕,江浙地区称“青团”,粤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艾粄”,粤北及江西地区一般称“艾米果”或“艾糍”,闽南和潮汕地区称“艾粿”。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目录
制作方法
做法
和面
艾草洗干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加适量油。
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
然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团。
糖馅
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
白芝麻炒香。
椰蓉烘香。
混合加白糖搅匀。
成型
将面团分成小剂,分别包入肉馅和糖馅(形状自定)。
蒸碟内铺上纱布,把艾粄放上去。
锅内放水烧开,放入艾粄,蒸18分钟左右。
然后用油在外面涂一层即成。
作用特性
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