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雯绢蝶
艾雯绢蝶 |
拉丁学名:Parnassius eversmanni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绢蝶科 属:绢蝶属 分布区域:中国,俄罗斯, 命名者及年代:Ménétriès,1855 中文学名:艾雯绢蝶 |
艾雯绢蝶(学名 Parnassius eversmanni Ménétriès,1855)是绢蝶属动物。数量较少的绢蝶种类,在我国见于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高山苔原带,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 蒙古 日本和美国等地,颜色较黄,飞行缓慢。 [1]
目录
艾雯绢蝶形态特征
形态 翅展60—70 mm。雄蝶翅淡黄褐色,雌蝶白色,翅脉灰褐色。前翅中室内与中室端各有1个半透明暗色斑;中带、亚缘带及外缘带暗色半透明。后翅前缘及中室端外各有1个围黑边的圆形红斑;翅基与内缘为连片黑斑,该斑末端有1个镶黑边的红斑;雌蝶亚外缘有1列半透明的弧形斑,雄蝶则不明显。翅反面与正面相似。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粗大,末端尖。颚形突细长,指状,骨化程度明显。抱器瓣阔长,略呈梯形,末端有1短1长两枚刺状突。囊形突三角形,宽。阳茎端基环阔,盾状,尾部中央深凹。阳茎细,比抱器瓣略长,基部1/6宽三角形。
卵:扁球形,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凹坑,但精孔周围光滑。初产时淡红色,后变为白色,不久后呈淡黄色。直径1.20—1.25 mm,高0.87—0.90 mm。
幼虫: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头宽约0.59 mm,看不到臭角。前胸背板黑褐色具弱光泽,上生5对黑毛。身体刚孵化时呈黑色,取食后颜色变淡,末龄时呈暗黄褐色。身体下方的颜色较淡。肛上板中央几丁质化,分为2片,上各有6根黑色的原生刚毛。
老熟幼虫头宽约3.25 mm。体暗褐色,后胸至第8腹节亚背线上有1条淡黄色纵带,1—8腹节各节背线上有1个“V”形黑斑。次生刚毛与原生刚毛都很容易识别。臭角明显。
蛹:头部光滑,看不出任何突起。后翅在前翅后方呈细带状。第9、10腹节向腹面弯曲,第10腹节背面有1条横沟。身体茶褐色,有弱光泽。体长16—18 mm。
艾雯绢蝶生活习性
生物学 2年1代,第1年以卵越冬,第2年以蛹越冬。成虫出现在第3年的6—8月,山地与盆地均有分布。成虫很少直接将卵产在寄主植物上,通常产在寄主植物附近的石砾侧面。越冬卵翌年春天孵化,幼虫老熟后在石缝中化蛹越冬。
寄主 大紫堇Corydalis gigantea、奇异荷包牡丹Dicentra peregrina等。
艾雯绢蝶分布范围
武春生:2001:国内分布 吉林、新疆、内蒙
武春生:2001:国外分布 俄罗斯,蒙古,日本,美国(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