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薌溪鄉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縣境東南部,東與南峰鎮相連,南臨鄱陽湖,西與萬戶鎮隔湖相望,北與中館鎮、獅山鄉接壤,屬於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全鄉面積41.04平方千米。人口25192人(2017)。下轄9個村委會和良種場。全鄉耕地面積1.8萬畝(其中水田0.6萬畝,旱地1.2萬畝),水面6400餘畝,山地3800畝。水域與鄱陽、新建相連,是典型的湖區鄉鎮。[1]

目錄

歷史沿革

薌溪政府駐地附近有一溪流,內有薌草,遂得名"薌溪"。建國前夕屬南溪鄉和平池鄉一部份。建國初屬第六區。1958年成立薌溪公社。1960年併入南峰公社,1963年復置薌溪公社。1968年又併入南峰公社,1973年再復置薌溪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6萬,鄉政府駐新楊樹塘。

行政區劃

轄聲揚社區居委會和黃坡村、新豐村、曹伉村、馬壠村、新塘村、新興村、井頭村、薌溪村、良種場等9個行政村。[2]

經濟概況

薌溪鄉充分發揮水面等資源優勢,鼓勵和支持農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種種、養殖業。僅鯽魚、鱸魚、厥魚等特種水產網箱養殖規模達5300箱,全鄉水產專業戶發展到200餘戶,同時努力發展壯大豆參等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全鄉有近500戶農戶從事豆參、水產品加工,產品銷往北京、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該鄉鼓勵農民種植旱稻、棉花。依託本地資源,已先後創辦棉花、建築材料、水產品加工企業8家。

薌溪姓氏

薌溪以余姓為主,分布在:薌溪街上 ,黃坡村、劉家眼、羅磨村、嶺上,嶺下,上下毛毯村,竹巒村,千百里,前頭份村,毛灣村

江姓分布在:

薛家園,白馬山,大宗里,西邊嶺下,九房村,八房村,沙塘里,新塘口頭,新塘內里,新塘士庫里,江家坊里等

洪姓分布在:

老官咀、東邊岸、西邊岸、居儒村、大畈上等

趙姓分布在:

老屋趙家,西山趙家,對岸趙家[3]

薌溪風俗

每年臘月二十八"江"姓就要吃"神父肉"保佑子子孫孫平平安安。正月初一個個姓氏都會到祠堂去"拜譜"。

薌溪文章

鄱陽湖畔最美生態漁村--都昌薌溪村

每個地方,大到城市、小到鄉村,都會有當地獨特的味道。薌溪村,看盡最美鄱陽湖風光。井頭村有兩百戶農民世代居住在鄱陽湖邊,都是淳樸的漁民,黃坡村則加工當地有名的豆參,新塘村的油麵堪稱一絕,所以水產品、豆參、油麵都是薌溪特色。雖是一塊小的半島寶地,卻給村莊的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和生活的滿足。跟着小編一起暢遊鄱陽湖最美生態漁村--都昌薌溪村。

眼下正是鄱陽湖漁產收穫的季節,地處鄱湖之濱的薌溪,呈現一派豐收景象。薌溪鄉位於都昌縣東南部,南瀕鄱陽湖,是典型的湖區鄉鎮,有着豐富的淡水養殖資源。井頭的水產品、黃坡的豆參、新塘的咸面、聲揚的花屋、沙塘風光都堪稱薌溪特色。

在這裡人們飽覽湖光山色,賞雲觀鳥,品農家菜吃野生魚、泛舟鄱陽湖,與候鳥親密接觸。

薌溪鄉井頭村瀕臨一碧萬頃的鄱陽湖邊,有近200戶農民世居於此,以捕撈販運水產品為生。薌溪鄉井頭村鄱湖特種魚類養殖面積達8萬平方米,發展成為鄱陽湖區最大的網箱基地。這裡的魚都是大湖水庫的野生魚,以紅尾翹嘴白為主。

夕陽黃昏,放眼鄱陽湖,不遠處的烏篷船也都靠岸停泊,整個薌溪沿岸的村落,都安靜地躺在鄱陽湖上,那麼平靜、祥和。

都昌薌溪--聲揚花屋

聲揚古建築群,始建於公元1894年,整個古建築群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存有古民居花屋5幢,每幢花屋建築風格基本相似,均為三進二天井屋,屋門口全都用麻石鋪路,花屋基牆全部用紅石砌鑿成,整齊劃一,非常美觀,屋內雕刻新穎,有歷史人物、風景花鳥,天井兩邊廂房大都用青石作牆並刻有詩文、花鳥、獅撐,別具一格。都昌明清時期的花屋以薌溪聲揚古建築群、汪墩南門圈古建築群、蘇山鶴舍古建築群最為典型。

這個最美的漁村除了美美噠風景讓你陶醉之外,還是特色的美食讓你的嘴巴停不下來,最具代表的特色有:野生魚、豆參、咸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豆參

每到冬季,薌溪的黃坡及南峰的白水、石橋、南峰等村的農家,忙碌着磨豆漿,做豆腐,油炸豆參。薌溪鄉加工豆參有幾百年的歷史,薌溪鄉加工豆參的作坊有100餘家。如今,南峰豆參已走出國門,銷往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地。

豆參成品

豆參煮魚頭

假如你到了都昌,沒有去過南峰、薌溪、萬戶品味那黃澄澄、油亮亮、脆酥酥,堪稱一絕的農家豆參,便不算到了都昌,也許會留下終生的遺撼。

都昌薌溪--新塘咸面

咸面又稱油麵、索麵,是新塘的傳統特色美食。咸面是純手工製作,將麵粉加適量食鹽,做好面坯置面櫃中"走透"後,拉成線曬燥,理成線絞狀。被稱為"油麵",是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使用了菜籽油,這樣製作出來的麵條很滑溜。索麵講究細勻為佳,吃時放開水鍋中一煮,拌點少許油和醬油,味道就極其鮮美,可稱一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