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
芝加哥(英語:Chicago)位於美國中西部,屬伊利諾伊州,為庫克縣縣治,東臨密歇根湖,轄區內人口約290萬。芝加哥及其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人口超過900萬,是美國僅次於紐約、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芝加哥的奧黑爾國際機場也是美國第二繁忙的機場。[1]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為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金融、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之一。芝加哥常見的別名包括:「風城」等。[2] 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目錄
歷史
18世紀時,現在的芝加哥地區是伯塔瓦托米(Potawatomi)印第安部落的領地。1770年代來到這裡的一個海地人是第一個外來的定居者,他娶伯塔瓦托米人為妻,並在這裡開設這一地區第一家貨棧。1803年,美國陸軍在此建立迪爾伯恩要塞,後在1812年的迪爾伯恩要塞屠殺中被毀。1816年,伯塔瓦托米和其他附近的印第安部落與美國政府簽訂聖路易斯協定,讓出土地。1833年8月12日,芝加哥鎮成立,當時擁有350名居民。隨着定居人口的增加,1837年3月4日這裡成為芝加哥市。
在它歷史的第一個百年中,芝加哥是當時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從19世紀初的空白起點增長到1900年已超過一百萬。它是當時世界上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中唯一在一個世紀前還不存在的城市。
1848年溝通密西根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伊利諾伊-密西根運河建成,溝通兩大水道之間的航運。同年,芝加哥的第一條鐵路開始修建。自此,芝加哥開始成為連接美國東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便捷的水陸運輸極大地刺激工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吸引眾多的外來者到此定居,其中包括大量的農村人口和新外國移民。1870年到1900年間,芝加哥的人口從29.9萬猛增到170萬。當地的製造業和零售業成為中西部經濟的主宰力量,並很大程度的影響美國經濟。
1871年芝加哥大火之後,芝加哥得到快速的重建並很快恢復增長。[3] 在重建期間,這裡產生世界上第一棟採用鋼構架的摩天大樓,以此開始芝加哥不斷創新的城市建築陸續獲得世界性的聲譽。1893年,芝加哥主辦哥倫布紀念世界博覽會,獲得極大的成功,共吸引到2750萬遊客前來參觀。[4] 在此前一年,芝加哥大學也在此創建。
這時期的芝加哥被頻繁的勞資衝突和混亂所困擾,其中包括1886年著名的乾草市場暴亂。下層居民惡劣生活條件和各種社會問題引發一些象珍·亞當斯建立的霍爾館(Hull House)一類的社會改革實驗。芝加哥市也在城區規劃和建設多個大型的城市公園。自1855年起,芝加哥就開始建設美國大城市中第一個完備的污水排放系統。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面貌和普通市民的生活條件。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商業的發展,作為城市主要水源的密西根湖的邊緣地帶在此期間被嚴重污染。為解決飲水污染問題,市方在密西根湖裡兩英里處建設自來水廠的入水口,並通過水下管道將水引入城市的供水系統。可是這樣的努力效果被證明是有限的,由於雨水可能把芝加哥河的污水帶到入水口附近。1900年,這一問題終於得到徹底的解決。人們通過建設水位提升設施和閘門,將原本流入密西根湖的芝加哥河的流向倒轉,使其轉而向南流入伊利諾伊河。從此,城市的污水不再注入密西根湖。
1920年代禁酒令時期,芝加哥黑社會勢力橫行,產生像艾爾·卡彭這樣臭名昭著的黑社會頭子。這一期間,也開始有大量居住在南方的黑人遷入芝加哥和其他一些北方城市。1942年12月,世界上首次受控核反應試驗在芝加哥大學成功,完成曼哈頓計劃的關鍵一環。
1955年,前伊利諾伊州參議員理查德·J·戴利當選為芝加哥市長,此後擔任此職位長達21年。1950年代起,中上層居民逐漸開始向城市郊區的遷移,導致城市中心很多地段的衰落和貧民化。這一期間,芝加哥曾主辦1968年民主黨全國大會,期間派警察暴力鎮壓場外的反越戰示威者備受爭議。任內建成標誌性的希爾斯大廈、約翰漢考克中心、麥考密克會展中心和奧黑爾機場。
政府注重提升芝加哥的環境品質,實施一些復興衰落街區,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沿湖和沿河城市景觀的建設。
芝加哥於2009年申辦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敗給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目前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廈(2009年7月16日前名為西爾斯大樓)為美國第二高的摩天大樓。僅次於紐約重建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地理
地形
芝加哥位於伊利諾州的東北角,瀕臨密西根湖的西南端,地理坐標為。芝加哥位於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分界線上。境內有兩條河流,芝加哥河流經市中心,卡拉麥特河(Calumet River)則穿過城市南部的工業區。兩條河流原來都流入密西根湖。20世紀初,為使芝加哥河的城市污水不繼續污染密西根湖水,芝加哥河水流方向被倒轉,通過運河向南匯入密西西比河水系。
依照美國調查署數據,芝加哥市總面積為606.1 km², 其中588.3 km²為陸地,17.8 km²為水面。水面大約占總面積的2.94%。
芝加哥附近地區的地形相當平坦,平均海拔高度為176 m。 最低海拔是湖岸的176 m,最高海拔為南部郊區垃圾掩埋場的224 m。
氣候
註:以下的正常值數據來自中途國際機場,極端數據來自國際交換站。
芝加哥氣候代表美國中西部溫帶,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與沿湖地區相比,內陸西郊的氣溫更極端,尤其在春季和初夏;有時,由密西根湖吹來的風導致市中心及其沿湖地區在春季保持10℃以下的氣溫(同時西郊可達30℃以上),於是所謂的「沿湖更涼爽」(cooler by the lake)而得名。冬季寒冷而漫長,潮濕,日照少,日最高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41天,日最低氣溫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27天,低於−20 °C(−4 °F)的有2.9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43天,35 °C(95 °F)以上的有4.6天。[8]最冷月(1月)均溫−4.0 °C(24.8 °F),極端最低氣溫−33 °C(−27 °F)(1985年1月20日)。最熱月(7月)均溫24.3 °C(75.8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5 °F)(1934年7月24日)。[8]年均降水量約993公釐(39.1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564公釐(22.22英寸)(1962年),最多為1,292公釐(50.86英寸)(2008年)。年均降雪量為94公分(37.1英寸);1920–21年的降雪量最少,積累降雪量只有25公分(9.8英寸),1978–79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228公分(89.7英寸)。無霜期平均為192天(4月14日至10月22日);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1月16日至3月28日。 芝加哥國際交換站,1871年1月–1925年12月31日在市中心各地,1926年1月1日–1942年6月30日在芝加哥大學,1942年7月1日–1980年1月16日在中途國際機場,1980年1月17日起在奧黑爾國際機場。
經濟
芝加哥是美國GDP第3高的大都會區(僅次於紐約和洛杉磯),2010年GDP高達5320億美元。同時該都市區也被評為美國發展最均衡的經濟體。它被萬事達卡全球貿易中心指數(MasterCard Worldwide Centers of Commerce Index)評為全球最重要的商業中心的第四名[5]。此外,芝加哥都市區新增的企業數在2001年到2008年這七年有六年一直位居美國第一位[6]。而且該市的科技創新力也名列美國第三[7]。在2009年,該市被瑞銀集團評為全球最富的城市的第九位[8]。
芝加哥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一個金融中心,是美國第二大商業中心區[9]。有12家財富500強公司的總部設立在此,如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芝加哥股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及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和道瓊斯指數在列的CME集團等[10]。由於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影響,該市也有其他多種多樣的交易市場[11]。
該市有美國第二大的勞力市場—估計有425萬的工作人員。該市有12個全球500強的公司總部,以及17個財經500強的公司總部。軍工巨頭波音公司的總部於2001年搬到芝加哥[12][13],卡夫食品和麥當勞位於芝加哥的郊區,這三家公司都屬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30大公司之列,聯合航空總部也位於芝加哥。
多個科技和運輸行業在該地的經濟方面占據比較大的份額。幾個醫藥製造和服務公司如百特國際和美國雅培的總部位於這裡。通用電氣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的部門在該地設有分支機構。伊州和密歇根州為了通過五大湖運輸貨物,以及19世紀以來鐵路的發展使得該地成為美國運輸業的一大中心。在1840年代,芝加哥成為穀類作物的主要運輸港口,在1850年代和1860年代,芝加哥港的豬肉和牛肉運輸業得到了很大擴展。隨着一些重要的肉類公司比如Armour and Company在該市的增多,為該地和美國創造了全球性的商機。儘管肉類加工業目前在該市的經濟中已占很小的角色,不過芝加哥仍舊是這一產業的一大運輸和分散中心。由於該地有大量消費者和許多大學畢業生,芝加哥也誕生了許多新興的網絡公司,如CareerBuilder、Orbitz、37signals、Groupon和Feedburner[14]。
19世紀晚期,芝加哥曾是自行車時尚的重要組成部分,如Western Wheel Company採用沖壓製造程序並大量地減少了消耗[15]。在20世紀早期,芝加哥是汽車生產革命的組成部分,如生產出黃銅時代汽車的Bugmobile公司就成立於1907年[16]。現今Schwinn自行車公司總部也位於芝加哥。
芝加哥是一個主要的全球會展的舉辦地。該市主要的會展中心是McCormick Place,它由四個連接的建築組成,是美國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會展中心[17]。在每年舉辦會展的數量方面,芝加哥位列美國第三,居於拉斯維加斯和奧蘭多之後[18]。
人口
調查年份 | 人口數量 | 變化幅度 |
---|---|---|
1840 | 4,470 | |
1850 | 29,963 | 570.3% |
1860 | 112,172 | 274.4% |
1870 | 298,977 | 166.5% |
1880 | 503,185 | 68.3% |
1890 | 1,099,850 | 118.6% |
1900 | 1,698,575 | 54.4% |
1910 | 2,185,283 | 28.7% |
1920 | 2,701,705 | 23.6% |
1930 | 3,376,438 | 25.0% |
1940 | 3,396,808 | 0.6% |
1950 | 3,620,962 | 6.6% |
1960 | 3,550,404 | −1.9% |
1970 | 3,366,957 | −5.2% |
1980 | 3,005,072 | −10.7% |
1990 | 2,783,726 | −7.4% |
2000 | 2,896,016 | 4.0% |
2010 | 2,695,598 | −6.9% |
自從1833年建立以來,芝加哥在前一百年的人口增長是全球最快的。人口最多的時候是1950年代的360萬。
依2010年美國普查的數據顯示[19],1,045,560個家庭中,共有2,695,598人生活在芝加哥。而在伊利諾州內,有超過一半的人生活在芝加哥大都會區內。芝加哥是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具體人種構成如下:
- 45.0% 白人(其中31.7%是非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白人)
- 32.9% 非裔人
- 28.9% 拉丁人(21.4%墨西哥人, 3.8%波多黎各人, 0.7%瓜地馬拉人, 0.6%厄瓜多人, 0.3%古巴人, 0.3%哥倫比亞人, 0.2%宏都拉斯人, 0.2%薩爾瓦多人, 0.2%祕魯人)
- 13.4% 其他
- 5.5% 亞裔人(1.6%為華人, 1.1%為印度人, 1.1%菲律賓人, 0.4%韓國人, 0.3%巴基斯坦人, 0.3%越南人, 0.2%日本人, 0.1%泰國人)
- 2.7% 多種族的美國人(兩種及兩種以上的混血人)
- 0.5% 印地安人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機構的2008-2012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多於10,000人的族群組成有:[20]
- 愛爾蘭人: (137,799)
- 波蘭人: (134,032)
- 德國人: (120,328)
- 義大利人: (77,967)
- 美國人: (37,118)
- 英國人: (36,145)
-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32,727)
- 俄羅斯人: (19,771)
- 阿拉伯人: (17,598)
- 歐洲人: (15,753)
- 瑞典人: (15,151)
- 希臘人: (15,129)
- 法國人 (except Basque): (11,410)
- 烏克蘭人: (11,104)
- West Indian (except Hispanic groups): (10,349)
政府與議會
自1930年代以來市長一直由民主黨人出任。
文化與現代生活
體育
美式足球
籃球
棒球
足球
冰上曲棍球
賽馬
軼事
芝加哥常被誤以為是伊利諾州的首府。在二次大戰中,這誤會還導致了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被短暫拘留。(參見麒麟作戰)
外地人常誤以為伊州的首府是芝加哥,類似情形還有誤以為休斯敦是德州的首府(奧斯汀)、紐約市是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底特律是密西根州首府(蘭辛)、洛杉磯是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甚至誤認為紐約是美國首都等等。許多美國人以此為「常識」,結果鬧出笑話。二戰中,德軍偽裝成美軍滲透到盟軍後方進行破襲,美軍憲兵以美國人眾所周知而外國人不大知曉的常識來詢問甄別。一次,一個憲兵問五星上將奧馬爾·納爾遜·布拉德利將軍伊州首府是哪個城市,將軍回答說春田市,誰知憲兵竟以為將軍答錯而將其扣押。顯然在該憲兵的常識里,大名鼎鼎的芝加哥理所當然是伊州的首府。
鄰近地區
交通
教育
參考文獻
- ↑ http://factfinder2.census.gov/faces/tableservices/jsf/pages/productview.xhtml?src=bkmk
- ↑ Sarah S. Marcus. Chicago's Twentieth-Century Cultural Exports. The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April 19, 2009].
- ↑ Bruegmann, Robert (2004-2005).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Chicago Region.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online version).
- ↑ Chicago History. Chicago Convention and Tourism Bureau.
- ↑ "London named world's top business center by MasterCard", CNN, June 13, 2007.
- ↑ Ron Starner. Life at the Top. Siteselection.com. [2008-03-11].
- ↑ Washington area richest, most educated in US: report. Washingtonpost.com. 2006-06-08 [2010-04-17].
- ↑ World's richest cities by purchasing power. City Mayors. [2010-11-06].
- ↑ 50 Largest Urban Areas: 2000 Data on Employment & Transit Work Trips (PDF). demographia. [2009-08-07].
- ↑ Futures & Options Trading for Risk Management. CME Group. 2010-04-13 [2010-11-06].
- ↑ JPMorgan History | The History of Our Firm. Jpmorganchase.com. [2010-11-06].
- ↑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08.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GaWC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2009-04-29].
- ↑ P.J. Taylor; 等. Measuring the World City Network: New Developments and Results. Research On Relations Between World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GaWC) Research Network: see Table 1. 2009 [2009-04-18].
- ↑ Why You Should Start a Company in… Chicago. FastCompany.com. 2010-02-19 [201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2).
- ↑ Norcliffe 2001, p 107
- ↑ Clymer 1950, p 178
- ↑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0. Exhibitorhost.com. 1987-09-26 [201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5, 2010).
- ↑ Chicago falls to 3rd in US convention industry (4/26/2006) .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 ↑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Chicago city. Retrieved 06 March 2011.
- ↑ Community Facts: First Ancestry Reported, Chicago city, Illinois. Retrieved October 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