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花开清明忆巫医(周子杰)

花开清明忆巫医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花开清明忆巫医》中国当代作家周子杰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花开清明忆巫医

故乡李花又开了,那朵朵洁白剔透,缕缕芳香的李花,总让我想起勤勤恳恳,踏实能干的外公。

外婆家,旧书柜里总能看到几个大大的泛黄牛皮笔记本。

那是一页页厚厚的医学笔记,字迹工整,几页翻看下来更是难以看得到一个错别字,若是不知者,还以为出自某名牌大学医学专业学生之手,东转盘名流国际的阳光洒在笔记本上,一朵枯黄的李花压在扉页上,这是我外公生前笔记本里的内容,是他的心血与青春,记录着他踏实肯干的作风。

外公王显贵,巫山县西转盘名医,一位翩翩长者。

“行医救人,博极医源。”这句话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美德,这也是老人的为人处世标准,他一生熨帖大地,在寒风凛冽中拿起听诊器,细细俯听巫山乡民的脉搏,继而望闻问切,一口红泥小火炉,几味汤药倒下,最后在热火沸腾中,本草药物熬制而成。

《本草中国》纪录片里说:“赶时间,带着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所谓的开始与结束,不过是此消彼长的辩证。” 王河川诊所里,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拿号,一位高大,面容仁厚的老者细细询问一位位病人的情况,轻轻诊脉,点头记录,让徒弟备药,一举一动,无微不至……这样长长的队伍从朝霞遍野排到了暮色四合,老人站起了身子,摸了摸腰,拉起门口的几个孙辈,便踏上归途。

这便是儿时在药房常常看到的画面,县城人尊敬地叫他西转盘王医生,在孩子眼里他则是如儿时连环画里的巫咸神医,他清晨会从东转盘走到西转盘,有时春天里,在路上碰到,他会剪一个李花花苞,包在纸巾里给孙辈们,让我们观察花朵在春风里泛黄,岁月平静而幸福地流淌,让人忘了他艰苦的过往。

外公二十来岁时在云南的部队中接触过医学,部队生涯结束,便回到巫山曲尺乡,那时正是1965年毛主席作出“六二六”指示的时候,60年代的巫山,医疗卫生情况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乡野,“六二六”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的农民服务,解决农村一无药二无医的困境,保证我国的卫生事业。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外公后来又在早阳乡(巫山县郊)行医,一个小小的诊所门店,一棵古老的杏花树下,一柜子繁多的中药方剂,一双年轻的硕大医手,就是那苍茫乡野里的一盏明灯。头裹毛巾风湿多年的老农,曾多次寻医无果,风寒在外公的汤药下得以根治;寒冬里身着单衣发烧的贫穷母子,曾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就医,他将药材给予母子以帮助治疗;酷暑里,烧伤的工人,忍着剧痛呻吟着跌跌撞撞来到诊所,外公的烫伤药让他恢复了曾经的皮肤……

随着来问诊者的增多,药店日复一日的门庭若市,外公开始收徒弟而言传身教,徒弟们和他吃住一起,生活上的困难,外公总是慷慨解囊,技术上疑惑,外公总是大方指教,直至徒弟羽翼丰满,巫山民间叫出师了,外公就面带微笑,观其远去而渐行渐远。

古时,医生师成之时,总会得到一把雨伞,一盏灯笼,目的是旨在要求自己在今后行医的活动中为病人要不分昼夜寒暑,不避风雪,不畏艰难,闻病而动。小时候,外公在雨夜中常常打着一把红伞,在徒弟的陪伴和簇拥下,笑脸盈盈回到家中,我和堂弟们则在窗口看着,当看到那移动的红伞,便知道外公回来了。

新城中,外公在西转盘的大黄桷树边开起了诊所,因为行医上的积功累德,他面对着更多的患者,更多的新面孔,健硕的身体有些消瘦,为了缓解压力,他时而吸烟解压,前些年一场不知名的大火,药店付之一炬,百万药材瞬间灰飞烟灭,然而火可以烧尽木质的药材与药箱,却烧不尽外公身上的医术与责任,他在药店的灰烬里露出的眼神坚毅而执着,那几天我们感到了他的憔悴,脸上的皱纹不时颤抖,外公认为自己年迈,虽然体力比不上年轻,但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他决定老骥伏枥,燃烧他的余生。

人生有六欲,花草有七情,不同性味的本草,被隔离在“横七竖八”的抽药斗里,当波谲云诡的命运经医者智慧的双手不期而遇,否极泰来的变化随即开始。药店火灾一周后,新药店开始装修,外公和大舅前往成都等地,采购药材,因老马识途与轻车熟路,一切繁华景致,慢慢妙手回春。

因为过度操劳以及忽略自己的身体状况,外公前年一场癌症带走了他,临走之前,我还在重庆十八中念高一,学业上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身体很差的外公忍着病痛给我打来电话,电话中,他疲惫而悠长的说着:“壮娃子,实在遭不住,就回巫山嘛,保住自己的身体是第一位。”

重庆的四月,外公去世,当天在重庆渝北龙头寺,望着天空东北的方向,内心绞痛,便乘车一路奔驰,回到巫山殡仪馆,见到灵前披麻戴孝跪着的堂弟们,我默默系上百布,上了三柱香,什么话都难以言说。

中药又沸腾了,坐在房间里,起身,窗外的李花已经开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公珍藏的笔记和枯黄的茉莉,就会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一生拼搏的老人一颗热爱生民的心。[1]

作者简介

周子杰,巫山青年,重庆文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