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蘇軾)
《花影》 |
作品名稱:《花影》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蘇軾 |
《花影》是蘇軾著平起入韻七絕中的一首。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借物抒懷,比喻新巧,意新語工,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目錄
原文
“ | 花影[1] 重重疊疊上瑤台, 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 卻教明月送將來。 |
” |
— 《花影》,《東坡七集》 |
譯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僕人去清掃都掃不掉。
傍晚太陽下山花影剛剛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2]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自始至終着眼於一個「變」字,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花影重重「上瑤台」,這是寫影的動,隱含着光的動。為什麼是「上」,而不是「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幾度呼喚兒童,卻「掃不開」花影,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太陽落山,花影剛剛被「收」拾去,月亮又將它「送」過來了,這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着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花影本來很美,詩人卻「幾度呼童」去「掃」,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上瑤台」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於事,小人暫時會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會出現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寫太陽剛落,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明月東升,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陽落猶神宗崩,小人俱貶謫,明月升指改朝換代,小人不窮。
詩人巧妙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於花影的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3]
視頻
124.花影-(宋)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