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花池外(李成禄)

花池外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花池外》中国当代作家李成禄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花池外

有人说,青春多彩,像朝霞般绚烂辉煌、像瓦蓝天空中的流云飘来荡去;有人说,青春像奔流的江河,一路澎湃高歌,激情四射;有人说,青春就像交响曲,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铿锵激跃,奏响的是生命的赞歌。而我的青春并没有那么浪漫,倒像一杯茶,有点儿苦,但也清甜……

———题记

“桃花池”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美。但它并不是一个养桃花的水池,而是坐落在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

197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41团机械连当电焊工。当时,辽西铁路正在交工验收中,还有一些收尾工程有待完善。我们机械连的营房就坐落在桃花池村。3月的桃花池村真是名不虚传,包括我们的营房,都淹没在漫山遍野、白里透红盛开的桃花中。在黑龙江大平原生活了20年,我没有见过这么美的山村。美的简直叫人透不过气来,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每天早上出操,我们都是顶着桃花雨、闻着桃花香,如仙境般的在桃花树下吸吮着清新的空气里,喊着号子在晨练,在跑步。那一、二、三、四声声入耳,心情别提有多美了。这样惬意的日子没过几天,我就和老兵金绍武被派驻外,我们的任务是,为防止列车在大桥上脱轨,焊接5座大桥的护轮轨。

一台解放车,后面挂着一个笨重的柴油直流发电电焊机。加上司机,我们三人,带着柴米油盐,沿铁路线向大山深处进发,寻找尚未焊接护轮轨的5座大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5座大桥分别是杨杖子大桥、魏杖子大桥、徐杖子大桥、朱杖子大桥和鸡冠山大桥。出发前,连首长指示我们,如果大桥附近有驻扎的部队,可以主动联系,吃住在营房;如果附近没有部队,可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伙食自理。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辽西地区十分贫困。尤其是铁路沿线的山区,由于粮食不足,很多人家吃不饱饭;但奇怪的是,家家都重视生育,户户生儿育女都不少于四、五个人。我们汽车一进山村,老百姓都围过来看热闹。

为了防止器材和物品丢失,每天晚上,我们都把车上的打铁线和电瓶拆下来抬入屋中。山村里没有电,金绍武就拆下一只大灯接在电瓶上。大灯一亮,附近的老人和小孩都挤过来看亮。我们做大米饭时,隔壁大嫂家的几个孩子就站在锅台旁闻香。饭做好了,我们就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吃,孩子们很知趣,全都摇摇头,然后就笑嘻嘻地跑开了。我们知道他们生活很苦,连粗粮都吃不饱,于是于心不忍,所以每次开饭时就大声喊一句“饭好喽---” 喊完我们就躲进房间,这时隔壁五六岁的小女孩马上从屋里跑出来,拿着一个大碗,盛满大米饭又跑了回去。我们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为的是内心宽慰点、舒坦些。

每当我们焊完一座大桥的护轮轨,要离开山村的时候,房主人都会恋恋不舍,尤其是小孩子,他们都拽着我们的衣襟,哭闹个不停。记不清是在焊魏杖子还是徐杖子哪座大桥护轮轨的时候,我们在17连吃住。金绍武发现大桥下的河中有鱼,就向17连的战友要了一小书包雷管和炸药,领着我去炸鱼。他很有经验告诉我导火索一秒钟能燃烧多长距离,我们炸鱼需要多长的导火索。我问他炸药扔到水里导火索不会被水淹灭了,他说不会,让我擎好,接着就点燃了导火索,把炸药撇到了河中央。那导火索果然没被淹灭,还直往上冒烟气泡。几秒钟后,轰然一声巨响,炸药在河中间爆炸,掀起巨大的水浪。金绍武眼尖,马上发现了被震晕的鱼漂在了水面上。这时他不顾一切的跳入河中去抓鱼,全身都湿透了他才察觉,原来自己衣服和鞋都没顾得脱下来。

那一年我20岁,金绍武只有18岁。虽然比我早当兵两年,却小我两岁。我说,这鱼拿回去怎么办呢?他很果断地说:“晒干,拿回连队去吃。”

我从小就不会游泳,也没打过鱼,对水中“丢炮炸鱼”这套业务更是一窍不通啦!也不知这个小老兵是看人干过,还是听人说过?回到17连,找根铁丝把十几条鱼都穿起来挂在了外面。第2天,鱼都臭了。我们还纳闷儿,17连炊事班的战友说,哪有你们这样晒鱼干的,既不开膛又不去鳞,不臭才怪呢!

待我们完成任务回到桃花池的时候,满山遍野的桃花都已谢了。姹紫嫣红的桃花池村已经换了绿色新装,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里,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不久,部队离开桃花池,移防赤峰,开始了京通战备铁路的建设

50多年过去了,虽然在桃花池村驻防的时间不长,却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相信桃花池村的今天会更好;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拜访——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桃花池村。[1]

作者简介

李成禄,网名,在路上,当过工人、穿过军装、坐过机关,退休前在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任主任助理、组织人事处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