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蓉
肉蓯蓉(學名: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別名:疆芸、寸芸、蓯蓉、查干告亞(蒙語) , 肉鬆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注》),地精(《石藥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藥》),大芸(《青海藥材》)。 馬芝, [1]
屬瀕危種。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
花期5-6月,果期6-8月。主產於新疆、內蒙古阿拉善盟,甘肅、寧夏也有分布。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
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
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每年4月,肉蓯蓉、鎖陽進入生長高峰期,也是違法分子盜挖盜採的高峰期,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違法者甚至不惜阻撓執法,與執法者發生正面衝突。
形態特徵
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
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5-10(-15)厘米,向上漸變細,直徑2-5厘米。
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5厘米,寬1-2厘米,生於莖下部的較密,
上部的較稀疏並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4厘米,寬0.5-1厘米,兩面無毛。
花序穗狀,長15-50厘米,直徑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
與花冠等長或稍長,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近無毛;
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
花萼鍾狀,長1-1.5厘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
長2.5-4毫米,寬3-5毫米。花冠筒狀鐘形,長3-4厘米,頂端5裂,
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厘米,邊緣常稍外卷,
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干後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
花絲着生於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厘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
花葯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
子房橢圓形,長約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
無毛,柱頭近球形。蒴果卵球形,長1.5-2.7厘米,
直徑1.3-1.4厘米,項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8月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
味甘;咸;性溫[3]
歸經
歸腎;大腸經[3]
功能主治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主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陽痿;遺精;白濁;尿頻餘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月經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