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縣
蘭陵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公元前261年楚國占領蘭陵,置蘭陵縣,後改名為蒼山縣,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蘭陵縣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邳州市相鄰,總面積1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7萬畝,山區和平原各占一半。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境域屬暖溫帶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乾冷,雨雪稀少;春季風大空氣乾燥,易發生春旱;夏季高溫多濕,雨水集中,災害性天氣較多;秋季常受乾旱或連陰雨天氣的威脅。
蘭陵自然條件優越,農產品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大蒜之鄉」、「中國牛蒡之鄉」和「山東南菜園」。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7.43億元,同比增長5.4%。[1]
目錄
歷史沿革
夏代王杼在位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蘭陵)諸邑。
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後莒國被魯國滅,鄫地為魯國所轄,魯國設有向、次室、鄫(今車輞)諸邑。
公元前487年蘭陵為吳國屬地。
公元前468年蘭陵為越國屬地。
公元前261年楚國占領蘭陵,置蘭陵縣。直至公元前221年,縣境分屬蘭陵、襄賁2縣。
秦統一後,縣境分屬東海郡之繒、蘭陵、襄賁3縣。
西漢時屬徐州東海郡之繒縣、蘭陵、襄賁3縣。
東漢時屬琅琊國之繒縣及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縣。
三國時東海郡之蘭陵、襄賁、繒3縣。
公元前291年蘭陵郡從東海郡中析置,蒼山縣境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國之繒縣、東海郡之襄賁縣。
南朝劉宋時,蒼山縣境分屬琅琊郡之即丘縣、費縣和東海郡之襄賁縣。
北魏時,分屬蘭陵郡之蘭陵縣、琅琊郡之即丘縣、郯郡之郯縣。
隋時,分屬臨沂縣、蘭陵縣。
唐初,分屬臨沂、蘭陵、繒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縣境分屬河南道沂州之臨沂縣、丞縣。
宋代屬京東東路臨沂縣、丞縣。
金時屬山東東路臨沂縣、山東西路邳州蘭陵縣。
元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嶧州和沂州臨沂縣。
明清兩代分屬沂州府蘭山縣、費縣、郯城縣。
民國二年府製取消,復設臨沂縣,縣境分屬臨沂縣六、七、八區,郯城縣四、五區,費縣二、七區。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大爐村人萬春圃等於1937年11月10日,在尚岩鄉溝西村召開有臨沂縣、郯城縣、費縣、嶧縣(以下簡稱「臨郯費嶧」)四縣代表參加的抗日聯席會議,協商成立臨郯費嶧4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
1939年2月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在車輞召開會議進行改組,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合辦事處。
1940年3月臨沂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莊塢成立。
1941年3月28日,臨郯費嶧四縣邊聯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萬村召開,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政府,簡稱「邊聯縣」。
1943年春,中共魯南區委決定建立蘭陵辦事處,次年3月改稱蘭陵縣。
1944年春,邊聯縣改稱趙鎛縣。
1945年10月蘭陵縣撤銷,其部分轄區歸屬趙鎛縣。
1945年底,蒼山縣境只趙鎛縣1個建制。
1947年春,將趙鎛縣東半部析出置縣,為紀念193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蒼山暴動」,取名蒼山縣。
1948年重建蘭陵縣。
1950年5月11日撤銷趙鎛縣,其轄區大部分併入蒼山縣。
1953年撤銷蘭陵縣,其轄區部分併入蒼山縣。新中國誕生後,蒼山縣隸屬臨沂地區。
1994年臨沂地區改置為地級臨沂市,蒼山縣隸屬臨沂市。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復為蘭陵縣。
行政區劃
2001年1月5日,蒼山縣由14個鎮、14個鄉調整為14個鎮、7個鄉。
2009年9月21日,撤銷蒼山縣卞莊鎮,設立卞莊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13個鎮、7個鄉。
2010年,蒼山縣沂堂鎮劃歸羅莊區管轄;撤銷魯城鄉、礦坑鄉,設立魯城鎮、礦坑鎮。調整後,全縣轄1個街道、14個鎮、5個鄉。
2011年11月,撤銷二廟鄉,併入長城鎮;撤銷層山鎮,併入莊塢鎮;撤銷興明鄉,併入向城鎮;撤銷三合鄉,設立蘆柞鎮,並將卞莊街道的前蘆柞東村、前蘆柞西村等22個行政村劃歸蘆柞鎮管轄;撤銷賈莊鄉,設立金嶺鎮,並將卞莊街道的東坊上、西坊上等49個行政村劃歸金嶺鎮管轄。調整後,蒼山縣轄1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2018年8月30日,山東省政府正式批覆撤銷金嶺鎮,設立蒼山街道辦事處,「蒼山」這一元素得以保留。
現轄大仲村、蘭陵、向城、長城、磨山、神山、尚岩、南橋、車輞、莊塢、新興、魯城、蘆柞、礦坑等14個鎮,下村1個鄉,卞莊街道、蒼山街道2個辦事處,蘭陵經濟開發區管委會1個省級開發區。[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蘭陵縣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邳州市相鄰,總面積1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7萬畝,山區和平原各占一半。位於東經117°41"—118°18",北緯34°37′—35°06"之間。地處魯西南,東與臨沂市羅莊區及郯城縣接壤;東南部的莊塢、長城、磨山與郯城縣相連;南部的南橋鎮、蘭陵鎮、長城鎮與江蘇省邳州市毗鄰;西部的下村、魯城、新興、蘭陵與棗莊為鄰;北部的下村、車輞、大仲村與費縣交界;東北部的礦坑、仲村、神山與羅莊區相依。
地形地貌
蘭陵縣地處魯南低山丘陵南緣,海拔高程40至580米。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次降低,依次是低山、丘陵、平原、窪地。低山多分布於西北部的魯城、下村、車輞等鄉鎮,面積3.5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19.6%。丘陵多分布於低山平原之間,面積3.37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18.4%。平原多為東、西泇河、汶河及沂河沖積、分洪而成,面積11.2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62%。
氣候環境
蘭陵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乾冷,雨雪稀少;春季風大空氣乾燥,易發生春旱;夏季高溫多濕,雨水集中,災害性天氣較多;秋季常受乾旱或連陰雨天氣的威脅。年平均氣溫13.5度,極端最低氣溫-24.9度(1969年02月06日);7月平均氣溫26.5度,極端最高氣溫40.7度(2002年07月15日)。最低月均氣溫-3.5(1967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8.4度(1994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7.4度,最大日較差24.9度(1996年2月13日)。無霜期年平均209天,最長達253天,最短12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986.3小時,年總輻射千卡/平方厘米。0度以上持續期235天(一般為3月25日~11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83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82天,最多達115天(2003年),最少為61天(1996年)。極端年最大雨量1319.9毫米(197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526.2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水文環境
蘭陵縣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中運河水系,其中吳坦河流域面積483.27平方千米,占24.5%;西泇河流域面積640平方千米,占32.5%;陶溝河流域面積129.74平方千米,占6.6%;運女河流域41.17平方千米,占2.2%;汶河流域面積164.1平方千米,占8.3%;白家溝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占2.5%;燕子河流域面積311.5平方千米,占15.8%;小涑河流域面積72平方千米,占3.6%;武河流域面積19.73平方千米,占1.1%;邳蒼分洪道流域面積57.8平方千米,占2.9%。主要河道只有四級河吳坦河、西泇河、陶溝河、汶河、燕子河等5條,總長178.7千米。河流總長度479.25千米。河網密度0.25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6.1億立方米。境內最大河流為西泇河,從費縣馬莊鎮至江蘇省邳州市四戶鎮流經境內下村鄉、尚岩鎮、向城鎮、新興鎮、蘭陵鎮,長39千米,流域面積64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8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5條,分別是下村河、峰下溝、水溝、陽明河、黃山河。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25種,包括能源礦產1種、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13種、稀土礦產1種、水氣礦產2種,其中鐵、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為優勢資源。金屬礦產中鐵礦主要分布在魯城、尚岩、新興、蘭陵等鄉鎮,資源總量約10億噸,礦石全鐵平均品位為32%。黃金主要分布在下村鄉龍寶山、金嶺鎮曬錢埠村和蓮子汪村等地區。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車輞、礦坑等鄉鎮。銅礦主要分布在金嶺鎮太平莊村及蓮子汪村等地區。鉛主要分布在車輞鎮。鎢多以伴生礦物出現,主要分布在金嶺鎮蓮子汪村、下村鄉龍寶山等地區。鉬礦主要分布在金嶺鎮英沂官莊村東南500米處。銀礦未發現單獨銀礦床,僅在車輞鎮銅鉛礦區、下村鄉龍寶山一帶有銀礦化顯示。
非金屬礦產中石膏主要分布在蘭陵鎮南部,礦層分布穩定,呈多層分布,單層厚度個別達25米,已探明資源儲量11.26億噸,礦石平均品位為60%。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魯城、新興、尚岩等鄉鎮,資源總量約3億噸,礦石品位平均為98.3%。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縣境西北部,礦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白雲岩主要分布在下村、車輞、礦坑等鄉鎮。大理岩主要分布於在縣境西北部山區,地表露頭僅見於金嶺鎮曬錢埠村、下村鄉龍寶山前等地區。石榴子石主要分布在金嶺鎮曬錢埠村西、下村鄉吳家溝村西及金嶺鎮蓮子汪村等地區。蛭石主要分布在新興鎮小青山西側。重晶石主要分布在下村鄉上村、龍寶山等地區。海綠石主要分布在魯城、新興、尚岩等鎮。頁岩、粘土礦在境內分布廣泛。
水氣礦產主要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多年平均資源量為3.2億立方米,屬重碳酸鹽鈣型水,PH值在7.1~9.0之間,屬弱鹼性,個別在6.0~7.0之間,屬弱酸性。總礦化度在0.2~0.5克/升之間,屬淡水,可供人畜飲用及工農業利用。縣域內礦泉水資源較豐富,其中蘭陵地區1處礦泉水資源通過山東省天然礦泉水測試中心鑑定,屬鋰、鍶型礦泉水,已作為飲用礦泉水和釀酒用水。
區域人口
人口
2018年末,全縣總戶數39.2萬戶,戶籍人口144.88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2.88%。60周歲及以上老齡人口23.1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7.38%。常住人口119.74萬人。
民族
蘭陵縣有回族、彝族、黎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壯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布朗族、傣族、白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仫佬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德昂族等27個民族,共6063人,占0.5%;超過30人的有回族、彝族、蒙古族、滿族、黎族,其中回族567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3.7%;彝族56人,占0.9%;黎族54人,占0.8%。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8年,全縣各級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態勢。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7.43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1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46.0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203.23億元,增長4.6%。三次產業占比14.3:35.8:49.9。第三產業占比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5.5億元,較上年增長9.1%。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3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83.6%;非稅收入完成2.5億元。全縣財政支出累計完成50億元,增長10.3%。稅務部門收入合計24億元,增長16.4%。
第一產業
2018年第一產業實現總產值99.6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分別為79.5億元、1.26億元、11.99億元、4.16億元和2.76億元。實現增加值59.45億元,其中,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49.65億元、0.9億元、4.98億元、2.65億元和1.27億元。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9.88萬畝,同比增加5.32萬畝,增長3.68%。總產64.89萬噸,同比增加0.89萬噸,增長1.39%。其中,夏糧65.07萬畝,同比減少0.36萬畝,下降0.55%,總產27.92萬噸,下降1.53%。秋糧播種面積84.81萬畝,增加5.68萬畝,增長7.18%,總產36.97萬噸,增長7%。預計油料種植面積17.7萬畝,總產6.19萬噸,下降2.9%,其中油菜籽種植面積達到1.26萬畝,總產0.17萬噸,分別增長15.6%,18.6%。棉花種植0.99萬畝,總產量0.1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水果產量6.66萬噸,增長3.3%。全年蔬菜面積82.6萬畝,增長3.2%。總產323萬噸,增長3.3%。
年末生豬存欄19.7萬頭,略減0.3%;家禽存欄817萬隻,同比減少2.3%,其中肉雞存欄586萬隻,同比增加3.3%;牛存欄1.9萬頭,同比減少6.1%;羊存欄14萬隻,同比增長6.2%;全年生豬出欄44.4萬頭,同比增長4%;活家禽出欄2559萬隻,同比減少2.3%;全年肉類總產量7.8萬噸,同比減少12.5%;奶類產量2.3萬噸,增加0.65萬噸;禽蛋產量3.6萬噸,同比減少2.7%。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387公頃,育苗面積541公頃,其中,當年新育164公頃。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45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4.5萬台,各類配套農機具2.3萬台(套),小麥和玉米聯合收割機分別達到2600台和580台。深松機、打捆機、糧食烘乾機共202台。全縣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8%,主要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97%。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其中秸稈機械化切碎還田103萬畝。
第二產業
全縣188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89.84億元,同比增長7.85%,工業增加值增長7.5%。工業用電量130085.71萬千瓦時,增長10.82%。「2+3」主導產業實現產值546.28億元,增長9.88%,其中,礦產建材業實現產值180.54億元,增長33.41%,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349.63億元,增長2.02%。工業效益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68.56億元,增長6.02%,利稅、利潤分別為44.65億元、32.31億元,分別增長6.64%和13.68%。
第三產業
2018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3億元,增長7.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146.4億元,增長14.7%;住宿餐飲營業額19.9億元,增長8.4%
進出口總額11644萬美元,增長6.85%,其中出口總額11423萬美元,進口總額221萬美元,分別增長8.46%和-39.54%。
社會事業
科技成果
2018年,縣級投入科技經費412.2萬元,審批立項國家級項目0項,省級2項,市級3項,爭取項目資金145萬元,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全縣新申請發明專利94件,授權發明專利26件。
教育事業
2018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49所,在校學生90780人,其中高中生20303人;普通中學任課教師4236人。小學262所,在校生141833人,任課教師5091人。幼兒園518所,入園兒童50564人。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671個、增加10個,其中醫院34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7981人,增加1242人,其中執業醫師1497人,增加267人。醫院、衛生院及其他醫療機構共擁有病床8195張,增加1444張。
居民生活
2018年,蘭陵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41元,比上年增加1812元,同比增長8.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88元,比上年增加2127元,同比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2元,比上年增加1026元,同比增長7.9%。
社會保障
2018年末,全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58600人、57942人、39123人、56825人、3447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10671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109655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18元(基礎養老金)。
城鄉居民低保人數2.1萬人,其中,城市居民低保人數379人,累計發放低保資金142.6萬元;農村居民低保人數2.07萬人,累計發放低保資金6144.9萬元。全縣集中供養農村五保戶口586人,發放供養資金371.5萬元。
歷史文化
蘭陵文化
公元前380年左右,今縣境內東部南部直到開陽(今臨沂)、莒國(今莒縣)一帶成為楚國新開闢的東北邊疆。這時今縣境楚國版圖上北為魯國,西靠齊國,沂河以東是越國。楚國取得鄫地後,鄫國城池因處於邊地,便將政治統治中心南移至原魯邑次室,更名蘭陵。在東部泇河以東沂河以西的戰略要地臥虎山前築城設襄賁邑(今長城鎮駐地),駐虎賁之軍,和開陽城(今臨沂)駐軍遙相呼應,輔佐拱衛西南楚國內地,防禦沂河以東越國及西北齊魯兩國的進攻。前379年,越國都城由琅玡南遷江南吳(今蘇州),接着發生了「越人三世弒其君」的內亂悲劇。但越王無疆仍「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後在齊國策動下,越王放棄伐齊而向西攻楚。楚威王興兵伐之,大敗越國,殺了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前334年(楚威王六年),楚滅越國。第二年,楚威王親領大軍伐齊,進圍徐州(今微山東北),大敗齊國,掃除了越、齊兩國左右對楚國城邑蘭陵、襄賁的威脅。
公元前380至前223年秦滅楚共150多年間,今縣境由楚國統治。當時正是戰國時期,楚國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在對外爭奪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因楚悼王在位期間任用吳起變法失敗,吳起被害引起國內政局變動,楚無力外顧,便趁越國衰敗之機,實行與秦和好積極向東開拓的政策,使楚國重又復強,以大國強國的地位步入戰國的行列,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楚國在地方管理上,實行貴族食邑制,無論是令尹、司馬或擔任其他官職的官吏貴族,都以俸祿和「賞田」的形式,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和人口,享有政治、經濟和軍事特權。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貴族大吏權勢的增長,楚國又興起了封君制。一是封地賜田,二是被封的貴族大吏,又給予以「君」的爵號。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後,任黃歇為令尹,封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蘭陵為其封地之一。此外,楚國在一些地區建立了縣邑制。縣邑主要設置在邊境地區,統治縣邑的縣公擁有臨土治民的權力,亦享有政治、經濟的特權。公元前261年楚國置蘭陵縣。當時鼎鼎大名的號稱「天下賢人」荀子任蘭陵令。
荀子(約前313-前238年),名況,字卿,趙國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楚上蔡人李斯是他的學生。荀子周遊列國,輾轉來到了楚國,春申君黃歇任其為蘭陵令,時在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荀卿已年逾五旬。又一度為黃歇所疑,黃歇辭退了荀子。荀子又去了趙國、秦國。最後,黃歇請荀卿返楚。前238年到黃歇死,荀子也罷了官,此後則居楚國蘭陵,著書數萬言,死後葬蘭陵。荀子在齊約八年,在楚則約近二十年,故其著述,主要是在楚國蘭陵完成的。荀子歷游居趙、燕、秦、齊、楚諸國,故其閱歷廣泛,對南北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吸收,開始了先秦思想的大融合,表現出了一位大思想家政治敏銳性與思想成熟性的特質。荀子是當時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思想豐富,涉及到哲學、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他的著作保存在《荀子》一書,計33篇。在哲學上,他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批判了天命和鬼神述信學說,提出了著名的「明於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論斷,認為自然運行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認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形思而神往」,人能通過感官和大腦而認識世界。在觀察人的自然性方面,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提出了「性惡論」,即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在接受前人經驗方面,荀子與正統儒家、道家不同,明確提出「法後王」思想。是歷史進化論的觀點,對後期法家韓非、李斯等有深刻的影響。荀子的政治思想,表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生機勃勃、力求建立全國封建統治的強烈願望。在經濟上,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家的「富民」與「仁政」思想,要求封建統治者實行「平政愛民」政策,以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封建統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反對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他主張「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流,以時禁發而不稅」、「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利農寬商,加強經濟聯繫與物資交流。他還奉勸「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即在任何時候都要實行「開源節流」政策,以保證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蘭陵簫氏文化
蘭陵蕭氏,以蕭望之而聞名。蕭望之,巨儒達學,名節並隆,為西漢東海蘭陵(西漢時,蘭陵屬東海郡)人。蕭望之在政治上官至三公,輔佐皇帝,盡職盡責,為西漢王朝的中興和發展建立了功勳。其後人更是顯赫尊貴,南朝齊、梁的建立者——蕭道成、蕭衍便是其後裔。另外,在史學、文學、儒學等領域蕭氏裔孫也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人雖遷移生活於南方,但仍以蘭陵為自己的籍貫,以蕭望之為自己的祖輩。
蘭陵蕭氏的始祖是不是蕭何,自古就有較大爭議。蕭道成的孫子蕭子顯在《南齊書·本紀第一·高帝上》中稱蕭道成乃「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也。何子酇定侯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御史大夫望之。……蕭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東海蘭陵(秦漢時,蘭陵屬東海郡)中都鄉中都里(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北的小仲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亦稱蕭何孫——諫議大夫、侍中彪,以事始徙蘭陵丞縣,蕭望之系蕭何六世孫。但班固在《漢書·蕭望之傳第四十八》中,稱蕭望之「家世以田為業」,沒有提及其祖輩。顏師古也在《漢書》注中指出,近代譜牒妄相託附,雲望之乃蕭何之後。蕭何乃漢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孫胤緒具詳表、傳。望之距蕭何年載非遙,市相未變,長老所傳,耳目相接。若簫望之實承何後,史傳寧得弗詳?《漢書》既不敘論,後人焉所取信?訓詁大師顏師古認為,說蕭望之系蕭何之後,是蘭陵蕭氏後人在寫譜牒時的附會。
蕭望之是不是蕭何之後,是和蕭彪是不是蕭何之孫直接相關。《南齊書》和《新唐書》都雲蕭彪系蕭何之孫,被免官後,遷居於蘭陵,此後才有了蘭陵蕭氏。據《漢書》表、傳記載:蕭何薨,子祿嗣,薨,無子。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後罷同,小子延更封為酇侯。延死後,子遺嗣。遺死,無子,以遺弟則嗣,有罪免,祀絕。景帝憐之,封蕭何孫、則弟嘉為列侯。《漢書》表、傳中只記錄了蕭何的三個孫子,即蕭何小子蕭延的三個兒子:蕭遺、蕭則、蕭嘉。如果蕭彪是蕭延之子、蕭何的孫子,作為朝中高官,按道理應該出現在蕭何世系表中。《漢書》既然沒有論敘,在《南齊書》、《新唐書》等後人著述中,蕭何卻多出了一個官至諫議大夫、侍中的孫子彪,實難以置信。這些,都成為後人爭論的焦點。
拋開爭論,那麼蘭陵蕭氏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蕭姓的起源可以遠溯到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時代。《姓氏考略》載:「蕭氏,殷舊姓也,望出蘭陵、廣陵。」《左傳·定公四年》中亦有殷民六族,其中之一為蕭氏的記載。蕭姓出自子姓,春秋時期,宋始祖微子的後裔——大心,在平息宋內亂中,功勳卓著,受封於宋附屬小國蕭邑,建立蕭國,稱為蕭叔,其後代為蕭氏。當時蕭國地區,就是現在安徽省北部的蕭縣。故從地理上來說,蕭氏的發詳地便是魯南及蘇、皖北部交界這個地區。此後由於戰亂不斷,蕭國命運多桀。在《左傳》中,記載了楚國多次伐蕭的事件,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王怒,遂圍蕭,蕭潰。」蕭也曾被楚奪取,後又回歸宋國,但戰國時終被楚吞併。蕭被楚國占領以後,蕭氏後人以蕭不疑最為有名。楚相春申君門下食客三千人,蕭不疑為春申君上客。
秦統一以後,在蕭國原地附近設蕭縣,漢時屬於沛(今江蘇北部沛縣)。蕭不疑後裔蕭琳之子蕭何為沛縣吏,輔佐劉邦起義,建立漢朝,「高祖以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蕭何作為「興漢三傑」之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其子孫多有列侯為官,分封各地,蕭氏成為望族。山東、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遂有蕭氏遷入。
蘭陵為古代名邑,地處山東省最南部的蘇魯邊界,距離蕭縣、沛縣較近,從地理位置上看,蕭氏遷居於蘭陵應是比較便利的。可見,蘭陵蕭氏是蕭氏的一支,這一點不容質疑。蕭氏遷居蘭陵的中都鄉中都里,也就是今天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北的小仲村,以種田為業,至蕭望之時,日益顯赫。可見,蕭氏望出蘭陵,蘭陵蕭氏只是蕭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在歷史上蘭陵蕭氏人才濟濟,譜寫出了絢麗多彩的篇章。蘭陵蕭氏之所以人才輩出,有多方面的原因:(1)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尤其是兩漢時期,蘭陵的儒學興旺發達,出現了一批享譽全國的儒學經師。蘭陵蕭氏受其影響較深。(2)晉末蘭陵蕭氏南遷,政治上達到了權利的至高點。蕭氏政權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使蕭家子弟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這一時期意識形態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有利於各種人才的出現。蘭陵蕭氏家族文化在和南方文化交匯融合後,顯示出較大的活力。
蘭陵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期,蘭陵已興起、發展。西周時,蘭陵地屬魯國。魯國文化基礎十分雄厚,儒學的奠基者——孔子出生在這裡,儒學的重要流派——孟學也形成於此。蘭陵位於魯國東南邊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禮的薰陶,成為儒家談經習禮的滋生地。孔門弟子中多有沂蒙籍人士,這些人也將孔子學說廣泛傳播於沂蒙各地,使這一地區學儒的風氣較濃厚。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兩度為蘭陵令,治理蘭陵近二十年。荀子任蘭陵令期間,蘭陵興旺發達,六國的優秀人士,慕名而至,如水之歸海,師事荀子,其中以李斯、韓非最為有名。荀子在蘭陵廣收弟子,興辦教育,並在蘭陵著書立說,為蘭陵培育了一大批人才。秦漢之世,蘭陵在儒學上有成就的人物,大多是間接受到了荀子的影響。正如西漢大學者劉向所云:「蘭陵多善為學,蓋以孫卿也。」(荀子,字卿,漢時避宣帝詢諱,改荀卿為孫卿)。西漢武帝時期,儒學獨尊,為了更好地宣傳儒家學說,開始「置五經博士」,又為博士置弟子員,並廣設學官,使學而優者仕,把儒學和仕途密切聯繫起來。以高官引誘人們讀經,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窮究經學,尊孔崇儒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
兩漢時期在全國影響較大的蘭陵籍的儒學經師有:西漢東海蘭陵人王臧、繆生,對《詩經》深有研究;褚大,為經學博士,學《春秋公羊傳》;孟卿,「善為《禮》、《春秋》,授后蒼、疏廣。」其子孟喜,是西漢今文易經——《孟氏易》的創始人,他精研《周易》,以卦言《易》,在傳播《易經》方面自成一家;疏廣、疏受叔侄倆,精研《春秋》,分別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朝廷以為榮。東漢東海蘭陵人王良,精通《小夏侯尚書》,學問深厚,求學者多達千餘人。
蘭陵濃厚的文化氛圍對蕭氏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蘭陵諸儒生中,蕭望之巨儒達學,名節並隆。蕭望之從小就刻苦好學。先與匡衡等人師從后蒼,研讀《齊詩》,後入京師太學學習,師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漢代著名經學大師夏侯勝學《論語》。由於他苦心鑽研、博學多聞,贏得了當時京城諸儒的讚賞,為以後進入仕途奠定了基礎。宣帝時,蕭望之歷任左馮翊、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宣帝病重時受遺詔輔政,拜為前將軍、光祿勛,並領尚書事。元帝即位後,十分敬重蕭望之,對其言聽計從。因望之為人剛正不阿,遭宦官陷害,最後被迫飲鳩自殺。蕭望之在政治上官至三公,輔佐皇帝,盡職盡責。同時他又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經學大師,他曾在長安未央宮殿北石渠閣召集諸儒講論「五經」異同,對儒學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蘭陵蕭氏自蕭望之始日益顯赫,此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位至二千石,成為當時的名人。至東漢時,由於儒術長期「獨尊」,逐漸出現了一些累世專攻一經並因此而累世高官的家族,蘭陵蕭氏家族即是其中一支。這一時期,蕭氏裔孫頗有聲望,如蕭望之的孫子蕭紹曾任御史中丞,蕭紹子蕭閎任光祿勛,也出過孝廉、博士等人才。
西晉末年,北方戰亂,晉朝的官民紛紛外遷。當時的世家大族攜其宗族、部曲、賓客渡江南下,多者可近千餘家數萬人,形成了一個個依籍貫集聚起來的流民群。
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也加入了移民大軍。南渡的世家大族,閥閱觀念十分濃厚,特別注重自己的籍貫,即使在南方也要僑置,蘭陵蕭氏也是如此。為了安置蕭氏大族,晉僑置南蘭陵於武進(今江蘇常州)。
蘭陵蕭氏南遷以後,經過幾代人的恢復、發展,至齊梁年間,聲名顯赫,人才輩出,進入了另一發展高峰期。
蘭陵蕭氏為躲避戰亂,遠離家鄉,經長途跋涉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其艱辛可以想象。這次遷移使蘭陵蕭氏家族元氣大傷,但是南遷也使其面臨着新的發展機遇。
這一時期,社會動盪不安,蘭陵蕭氏利用時機,充分發揮自己政治方面的才能,成了亂世中的英雄。南朝的四個開國君主中,就有兩個是蘭陵蕭氏的後裔。
南朝齊的建立者——蕭道成,是蕭整的四世孫。蕭道成小時候從儒士雷次宗學《禮記》和《左氏春秋》。他一生戎馬,在軍事上、政治上卓有成就。同時他也是一位愛好廣泛、博學多才的學者,史稱他「博涉經史,善屬文,工草隸書,奕棋第二品,雖經綸夷險,不廢素業。」
南朝梁武帝——蕭衍,蕭整的五世孫,其父與蕭道成為始族弟。蕭衍「少而好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他藝能博學,於陰陽讖緯、卜筮占決、草隸尺牘、騎馬射箭無不精妙。尤長於文學,精音律,在書法理論方面造詣頗深。蕭衍還精通儒學,並且深知儒學對立邦治國的重要意義,他下令興修國學,在建康設立五經館,廣招生員,學生的生活費由國家供給,成績優秀的可以做官。他親臨國子學講經策試諸生,還命皇太子及王侯諸子,夠年齡的皆入國子學受業。以上措施,使儒學得到較大發展,士人多通經入仕,京師人才雲集。梁成為當時南北文化的中心,連一些身在北方的士大夫也欽慕南方,投奔梁朝。
齊梁年間,蘭陵蕭氏飛黃騰達。蕭道成、蕭衍貴為九五之尊,在政治上達到了權力的至高點。同時他們又是飽讀經書、博學多才的學者,在學術方面為後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還十分重視教育,採取了一系列發展教育的措施,如擴充國學,公卿子弟均須入學等。政府的大力提倡,使蕭氏子孫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培養。他們在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下,生活悠閒,開始把精力投入到精神領域的研究。
這一時期正值意識形態領域變化巨大。長期的戰亂,讓人們生活困苦,他們開始尋求新的精神寄託,佛教、道教得到廣泛傳播,儒學獨尊的局面發生了動搖,文化思想界呈現出自由奔放的新氣象。思想的多元化使人們的精神活動領域擴大了,多才多藝、博學洽聞的人也越來越多。再加上蘭陵蕭氏南遷時,帶來的是整個家族,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了其家族文化。蕭氏家族文化和南方的吳、越、楚文化融匯,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也使其家族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文化形式更加多樣性。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蘭陵蕭氏湧現出了大批人才,他們文彩風流,著書立說,於各領域多有建樹。
在齊高帝蕭道成眾子孫中,以其孫蕭子良、蕭子云、蕭子顯成就最大。
蕭子良,官至宰相。他開辦了一個召集文士著書立說的場所——西邸,成就了「竟陵八友」這一南齊時期的文學流派。他延攬文士,抄五經百家,編成《四部要略》四卷,是經史子集的總集目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蕭子云,官至侍中、國子祭酒。南朝梁文學家、書法家,兼通文史,書法精妙。他看到晉代竟沒有一部系統的史書,二十多歲便留心撰著,寫成《晉書》一百卷,現只有一卷流傳下來。
蕭子顯,官至吏部尚書。自幼聰慧好學,頗有文采。一生致力於史書撰著。他著有《南齊書》五十九卷,並流傳至今。
梁武帝蕭衍的子孫也在文學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蕭統,諡號昭明,梁太子,著名文學家。蕭統勤奮好學、智慧超群、詩文俱佳。他的最大功績是專築「文選樓」,引納文學之士,集古著述,編成《文選》三十卷。《文選》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總集,對後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蕭綱,南朝梁第二代皇帝,文學家。蕭綱天資聰睿,善談玄理。他弘納文學之士於東宮,以浮靡輕艷的文辭,描寫上層貴族的腐朽生活,時稱為「宮體詩」。他一生著有許多東西,但多被散佚。
蕭繹,即梁元帝,著名文學家。他酷愛詩書,藏書達十四萬卷。好作宮體詩,生平著作甚多。
蘭陵蕭氏傳至隋唐,也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才。隋唐時期,國家重新統一,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儒學受到重用,讀書人以學儒家經典、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為正道。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且在南北朝時期世代顯赫,文士輩出。在這種餘波的影響下,蘭陵蕭氏自隋唐至五代,依然興旺發達,既為皇親,又歷代為顯宦,在歷史上享有盛名。
這一時期,蘭陵蕭氏在政壇上如日中天。蕭衍後裔蕭巋一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在文壇上,蕭氏後裔以蕭該最為有名。蕭該,隋時蘭陵人,梁亡後流寓長安,拜國子博士。他篤愛學習,於《詩》、《書》、《春秋》、《禮記》無所不通,尤精於音律。蕭穎士,唐中期著名的文學家,古文運動先驅之一。他聰慧絕倫,富詩學。他深感六朝以來,駢體文盛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因而極力推崇先秦兩漢散文,為後來韓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運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自宋以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蘭陵蕭氏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已經不多,此處不再多述。
從西漢到隋唐,蘭陵蕭氏人才濟濟,這不僅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時期、特定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也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家學源遠流長密不可分。
絲國之源
中國是絲綢古國,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就開始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了。在此後四、五千年時間內,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國稱之為「絲國」。先秦時期的今縣境主要以繒國的存亡為主線。繒國存在於夏商周1600多年的漫漫歷史紀事中,滄海變桑田,人們從遊牧經濟到農耕文明的變遷中,部落首領為自己的領地取名,一般是崇拜的圖騰,或動物、或神話,繒國以勞動絲織品「繒」為國名,說明從4000年前立國開始,此地已是桑麻絲織業的發達地區,把桑麻絲織生產作為立國之本。華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夏朝是奴隸制社會的開始,這時已進入「青銅時代」。手工業的發展,制陶技術、桑麻編織已成驅使奴隸勞動的專門行業。夏朝在這裡建立的繒國,亦應是華夏文明桑蠶生產絲綢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這雖無文字記載,距商甲骨文還有很長時間,但存在於神話傳說和考古發現中。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蒼邳邊界南側泇河故道邊大墩子(今邳州四戶鎮)文化遺址的考古挖掘中,就出土用於紡紗的工具—石紡輪,即手工捻線的「砣子」。經測定為距今4500年~6000年之間。屬於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時期,比繒國設立要早約500年以上。石紡輪一般採用雲母片岩、片麻岩或大理岩製成。是紡紗的專用工具。在石紡輪中插上一根細棒,細棒系上要紡的麻纖維或蠶絲,用手捻動細棒,紡輪有了角動量,於是紡線開始持續進行。紡輪用於紡紗可以,用於搓繩則不行。因為紡輪的角動量太小。大墩子文化遺址距鄫國故城遺址30公里,也許當時已有了靠桑麻紡織的「繒」部落。當年墓葬主人連紡紗工具都陪葬了,身上不能沒有「繒」地蠶絲織成的衣服吧?
春秋時繒國作為齊魯之邦代表着齊魯桑麻絲織業的水平,當時生產的絲織品叫「帛」,被一些奴隸主貴族們穿在身上炫耀自己,而身為魯國大夫的季文子,為魯國的絲綢生產作了努力,繒國作為主要產地,他深知其價值,不讓妻妾穿它,為後世讚美。公元前589年,魯國、衛國與晉國結盟而伐齊國,楚國出師伐魯、衛以救齊國。當楚國大軍抵達魯地陽橋(今泰安西北)時,魯國害怕,魯成公責承季文子從絲織業發達的鄫國等地抽調執斫(木工)、執針(縫工)、織工二百人,派使者給楚國送去,請求會盟媾和(《左傳·成公二年》)。魯國送來如此眾多的縫工、織工,極大的充實了楚國絲織業的隊伍,吸收和發展了齊魯地區先進的絲織業技術。戰國時鄫地成了楚國東北邊陲,為楚國絲綢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楚國管轄的一百多年間,楚國將繒國絲織技術推廣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絲織業發展迅速,成就突出,成為楚國物質文化的一大特色。楚占領吳越之地後大力推行養蠶,使楚國與吳越的絲綢生產超過齊魯後來居上。楚國人搞出了花色繁多的絹、綈、紗、羅、綺、綿、滌、組、緙,九大類,數十種顏色,工藝繁複,還使用提花織,織出龍鳥圖文,繁雜生動。一些絲織品殘片及細膩生動的繡紋,至今還保存在楚國故地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西方人認識了絲綢。公元一世紀羅馬時期博物學家普林尼(公元23年-79年)在名著《自然史》里寫道:「中國或作塞里斯(Seres),在希臘古語裡意思是絲。」Seres一詞的語源為Ser,即中文「繒」的譯音。中國古代稱絲織品為「繒」,漢代許慎編的大字典《說文》,把所有的絲織品,統統都稱為繒,馬王堆漢墓的木牘,也都稱絲綢為繒。《漢書·灌嬰傳》記載:「灌嬰,睢陽販繒者也」。師古註:「繒者,帛之總名」。可知漢代以前稱絲綢為繒,故世界各國把中國叫「Seres」,即「繒國」的意思。普林尼還在他的名著《自然史》里寫道:「塞里斯以樹林中出產的細絲著名,這種灰色的亂絲,是在樹上生長的,他們先將絲用水浸濕,再加以梳攏,於是婦女們將絲整理,再織成絲織品,銷行於世界各地。」普林尼沒有到過中國,他對來自中國彩霞般美麗的絲綢,充滿了驚奇和神秘感,竟然真以為絲是樹上生長出來的。
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你也許不會相信,東方的絲綢曾決定過羅馬時代一場戰爭的勝負。這就是公元前53年發生在今伊拉克羅馬人對安息人的戰爭。安息人以東方絲綢做成的鮮艷戰旗被羅馬軍隊誤認為神秘武器喪失鬥志而失敗。當羅馬人認識絲綢後竟成了「公害」,絲綢與黃金同價。造成金銀外流,社會風氣奢侈。而東方絲國用絲綢文化征服了羅馬人乃至西方世界,也誘發了西方對東方的垂涎。秦漢以前的中國,以「絲國」揚名世界,在此期間,繒國以絲織為國名,到後來的絲綢之路走向西方,「絲國」創造延續的燦爛文明,照亮了全世界。東方繒國作為桑麻絲綢的發源地,在中國古代史上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蘭陵民俗
民間工藝
蘭陵縣的民間工藝美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是由手工匠人在極其簡陋的生產條件下製作的,是一種集體的、傳統的藝術,顯示了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智,凝結了非比尋常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相當高的觀賞和審美價值。它和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歌等姊妹藝術一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皮影戲:皮影藝術是剪紙工藝與戲曲藝術的緊密結合,當地稱為「影子戲」。皮影戲在我國起源很早,傳說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在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影人,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我國皮影戲的雛形。清初時期,蘭陵一帶已開始流行,博得了人們的喜愛和觀賞。
刺繡:刺繡工藝在我縣有絲繡、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頭頂、鞋面、鞋墊、兒童帽、小兜兜等服裝物品上,用五色絲線刺繡的各種圖案,玲瓏剔透,富有神味。這些物品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美好的色彩,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良好的願望和追求。每逢農貿集市,你若漫步街頭,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被那些琳琅滿目的刺繡工藝品所吸引:一對繡有鴛鴦戲水的枕頭頂、一隻手繡的五彩荷包會激起你純真感情,一頂色彩鮮麗的兒童帽、一個嘴臉誇張的布老虎,也許又讓你置身於童年的天真、歡樂之中……特別是那饒有風趣的虎頭鞋,更是別具一格,引人注目。
印花布:民間印花布這種工藝,在我縣分藍印和彩印,以藍印流傳最為廣泛。藍印花布是防染方法印製而成的。印花版過去採用油紙刻制,現大多改為塑料。用豆漿、石灰、蛋清等混合成為塗料,透過印版刷在白布上,曬乾後再用靛藍進行煮染。染出的布呈藍底白花,古樸素雅,富有濃郁的鄉土風味。蘭陵這類染坊較多,幾乎遍及各鄉鎮,印染品各式紋樣達數百種。
民間玩具:在我縣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小郭村生產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這個村有三百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能做。在新中國成立前,是窮苦人家養家糊口的重要手段。他們把本地產的黃泥,經多次踩砸,泥模成型,晾乾烘燒,加以彩繪,進行批量生產。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
民間剪紙:民間剪紙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工藝品,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各鄉鎮較大的集市都有剪紙出售。千姿百態、爭相鬥艷的枕頭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戀人們選購的鞋墊花,應有盡有。朵朵紙花,表達了人們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大仲村集市上,美術工作者們曾見到過一位農家巧婦,她手執剪刀,飛快鉸動,潔淨的白紙上下飛舞,不一會兒,朵朵美麗的鞋花便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並且邊剪邊唱:「雞啄白菜狗攆雞,小孩活到九十一。」招來一些女青年爭相購買,場面十分生動感人。每當節日或婚慶嫁娶之際,更是剪紙藝人展示身手的好機會。在那嗩吶聲聲,送嫁隊伍招搖過市的時候,人們會發現,每一件嫁妝上都貼上了紅色的剪紙紋樣。臉盆上有,茶盤上有,鏡子上有,連那入時的大立櫃的玻璃上也貼上了大紅喜字。
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或「花紙」。它有着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市。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引人入勝。古代用幡勝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絹到五色紙,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漫長道路。「過門錢」改稱門箋,在我省始於1959年,由原省群眾藝術館副館長葉又新同志命名。他把「過門錢」省去了個「過」字,又把「錢」字換成了「箋」字,二十多年來,己約定俗成。門箋在蘭陵縣主要在春節時張貼,其他地區也有在婚慶時張貼的。各地張貼的張數和大小也不盡相同。蘭陵一般是一門五張,每張一色。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邊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
蒼山柳編:款式新穎,品種繁多,質量穩定,是山東省有名的工藝品。曾獲全省工藝品百花獎第一名,1983年獲國家經貿部榮譽證書。蒼山柳編,是魯南地區的傳統技藝。其製品早已成為沂蒙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其中的針線筐,長期以來就是姑娘出嫁時必備的陪嫁品之一。蒼山柳編製品,集中產於莊塢、層山、卞莊、神山、仲村等鎮,其中,僅莊塢出口就達千餘種。其中有供觀賞用的花盆套、花籃、吊花籃、掛籃等百餘種;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紙簍、洗衣筐、各式提籃等共六百多種。製品原料以棉柳為主。其特點是大、中、小條挺拔均勻,條眼小,空心小,韌性大,質地潔白。
柳琴戲:柳琴戲是蒼山人民最為喜愛的地方戲之一。據有關資料說,柳琴戲起源於臨沂棗莊一帶,流行於魯南、蘇北一帶的廣大地區,約有兩百年的歷史了。至於何時在蒼山縣流傳興起,據現在一些老藝人追憶和實地考察,柳琴戲在蒼山的流傳與興起,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84歲的邱保言老人俯身制陶
索村泥陶:索村位於大仲村鎮駐地南,該村泥陶製作歷史悠久,鎮境內縣級重點文保單位城子遺址屬大汶口至漢古文化遺址,出土大汶口時期的陶鼎、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灰陶罐等。索村燒制泥陶,現有孫氏、邱氏兩家手工作坊。索村燒制的泥陶器以紅陶為主,品種20多個,初期燒制有大件如大缸、大盆等,現在主要燒制經濟適用、美觀的套件和單件泥制陶器,其中套件茶具,精美雅致,單件如雙系罐,大小造型品種達6-7種,玲瓏宜人的小花紋耳罐口徑僅5cm。其製作泥塑的原料為當地地表下5-8米處的生礓土,製作工藝複雜,從取土、制坯、燒制等達15道工序,燒制達16小時,火候特別講究,一般每窯燒制泥陶300餘件。
節慶習俗
春節——臘月「掃屋」除舊,辭灶、接灶,做新衣、辦年貨、添碗筷(寓意添人口)。蒸年糕(諧音「年高」)、做豆腐(諧音「都福」),除夕貼對聯、上年墳,磨眼插竹枝、桃枝、松枝,除夕守歲,喝團圓酒(年夜飯),過年吃素餡餃子(一年圖個清淨),拜年,初二叫閨女(俗說「初二三,好日子,家家叫妮子」),初五為「五日」,不動針線。初七叫「鬼節」,吃渣豆腐,叫「喝鬼腦子」等等。
元宵節——也叫正月十五。吃元宵(俗稱吃湯圓子),有的吃餃子,蒸十二屬相的面燈,四處照照。放各種各樣的煙花等等。
春龍節——也叫二月二(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把石灰、草灰灑在地上,成一個圓圈,裡面放上糧食(寓「五穀豐登、糧食滿囤」之意)。「吃蟲」(炒豆、煮豆、炒玉米花等)。
端午節——小孩手系五色線,吃粽子、煮雞蛋(煮時放核桃葉、車前草等)、煮蒜等等。
中秋節——也叫「八月十五、仲秋節」。俗話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太平」。吃月餅,吃石榴、吃團圓飯等等。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思親團聚,農村現也多稱老人節。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吃臘八粥。辭灶——臘月二十三辭灶。也叫過小年。燒香、燒紙等。[10]
地方特產
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蘭陵美酒自古至今是以黍米為原料進行釀造,且全國獨家,歷史上稱"東陽酒"、"蘭陵酒"、"蘭陵美酒"、"金花酒"、"金華酒"均指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需經整米、淘洗、煮米、涼飯、糖化、下缸加酒、封缸貯存、起酒等製作過程。美酒用曲必須是儲存期較長的中溫區,曲香濃郁,糖化力在35%以上。美酒與白酒的生產有別,其成本比白酒高,生產50公斤美酒,需要90公斤優質白酒、30公斤粘黍米、9公斤曲、1.5公斤大棗,釀造周期最少為120天。除釀造技術外,水土便是決定的因素,蘭陵地下水分鹼、甜兩種,鹼水含有多種礦物質,人不能飲用,專供造酒。
蘭陵大蒜
蒼山大蒜產於蘭陵縣,種植歷史已逾千年。它是在蘭陵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為定向培育而形成的蘭陵縣特有品種。蒼山大蒜主要有蒲棵、糙蒜、高腳子等3個品種。
風景名勝
荀子文化園景區
荀子文化園景區系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蘭陵縣蘭陵鎮駐地,總投資2.3億元,於2011年開始動工建設,主要由北大寺、荀子文化園、蘭陵古縣衙、廟街廟市組成,分為佛教文化區、荀子文化園區、蘭陵古縣衙區。荀子文化園以「荀子生平、荀子文化、荀子故里」作為敘事主題,結合園區場地條件,通過多種空間類型和環境表現形式,體現文化園旅遊、休閒、娛樂、觀光、展覽為一體的綜合職能。
目前一期工程荀子廟景區已經完工,主要包括荀子墓園區、祭祀精華區、石儀區、觀水區、停車服務區五大部分。完成了博雅坊、知明坊、長青坊三大牌坊和擋墓門、後聖殿、東西碑廊等古色古香建築建設。
該景區將建成突出文化型、紀念型、遊覽型、祭祀型的旅遊勝地,今後將定期舉辦荀子文化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全面實施「經濟搭台、文化唱戲」旅遊戰略,加速推進蘭陵古鎮建設步伐,全面打造蘭陵縣副中心、蘇魯邊界區域中心城鎮。
三大牌坊區:博雅坊、知明坊、長青坊。
巨擘門:荀子兩任蘭陵令,去官後在蘭陵傳經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論著述,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扎在了蘭陵,開創了「蘭陵多學」的偉大基業。沒有荀子就沒有蘭陵文化;沒有荀子,就沒有蘭陵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力。梁啓超認為荀子為中國社會學之巨擘。故以「巨擘」名之。
荀子墓:墓為黃土堆積,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封土高3米,黃粘土夯築,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地遭破壞,墓冢封土中部挖一深坑,呈M狀。1977年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有保護標誌碑一方。
後聖殿:東西長36米,南北寬19米,高13.6米。荀子廟主體建築。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認為,孔子之後最能代表儒家發展創新的人物是荀子,推荀子為「後聖」。
勸學廣場:東西長90米,南北寬50米。典出荀子《勸學》篇。荀子廟的祭祀區。
大宗山朗公寺景區
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琅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遊景區位於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山中奇石眾多,泉水涌動,潺潺流水沿山澗蜿蜒直下。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徑曲之處。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並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於隋唐。元朝鼎盛時期占地數百畝,殿閣20餘處,禪房300餘間,僧侶500餘人,曾為古琅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青靈岩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大宗山朗公寺歷盡滄桑、幾度興衰,綿延至今,成為深山古剎。此外景區內還有萬年古松、紅孩兒橋、仙女池、聚仙閣、塔林等多處遺蹟和景點,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和名人軼事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目前,景區主要是在寺院遺址上修復了朗公寺院,建有入口牌坊,硬化了景區入口至寺院的道路,入口內部建有一處武術學校,每年陰曆三月初八廟會活動已成為景區的主要項目。會寶湖湖光山色,碧波千頃。
蕭氏文化園
蘭陵蕭氏文化園位於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小仲村(原名蕭冢村),在這裡長眠的是西漢著名大臣,一代儒學宗師,蕭望之。蕭氏文化園主要由蕭氏大宗祠、蕭望之墓園、蕭望之紀念廣場、蕭何影視基地等四部分組成。
該景區於2010年6月底開工建設,占地200畝,分三期進行施工建設,投資1600萬元,歷時16個月建成,主要建設了享殿、東西配殿、思堂、碑亭、御路等工程。蕭氏文化園主要通過歷史文化遺蹟遺存和建築元素的完美結合,以富有內涵的文字生動的詮釋蕭氏家族創造的豐功偉績。蕭氏文化園二期工程2014年5月8日舉行奠基儀式,主要建設蕭望之紀念館、蕭望之紀念廣場、公祭台、太傅園牌坊、鐘鼓樓等工程,預計投資1500餘萬元。2013年10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蕭望之墓地是中華蕭氏宗親祭奠先祖之地,是傳承蕭氏文化的重要場所。近年來,蘭陵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既注重有效保護、夯實基礎,又注意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合理開發蕭望之墓園,為蘭陵文化旅遊事業增光添彩。
壓油溝生態旅遊區
壓油溝現代農業生態旅遊項目,由山東壓油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計劃總投資4.5億元。該項目依託壓油溝老村落及壓油溝水庫,占地面積約3000畝,域內種植板栗、核桃、山楂、花椒等各種果樹花卉苗木2100餘畝,經濟林帶1700多畝,荒山綠化率達95%。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環境優美,這裡的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民風淳樸,民俗古典樸拙,鄉土氣息濃郁,是典型的北方古村落代表。該項目毗鄰臨棗高速公路和206國道,緊靠蘭陵縣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占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
該項目規劃建設,遵循「保護為主,合理布局,適度開發」的原則,以打造原生態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地為核心,結合壓油溝村地理地貌及經濟發展現狀,按照歷史發展沿革,力求以「時代穿越」為主線,真實再現重要歷史時期我們蘭陵農村山里人的經濟文化生活場景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整體項目規劃建設按照年代分為五個特色園區。
抱犢崮風景區
抱犢崮位於蘭陵、棗莊兩縣市交界處,又名抱犢山、君山、豹子崮。漢代稱婁山,魏時稱仙台山,據山東靈峰寺中元至正五年碑文記載,相傳東晉時道家葛洪(字牙川,號抱朴子)曾在山下投簪棄官,抱一牛犢上山隱居,墾荒種地,修身養性,「浩氣精淳,名聞帝闕」,皇帝敕封葛洪為抱朴真人,又因山頭四周陡峭,山頂平整,故名抱犢崮。此崮面積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86米,號稱「魯南第一峰」。山東麓為西泇河發源地之一,植被茂密,為國家森林公園。抱犢崮山勢陡峭如壁,登崮頂僅一石徑。崮頂平田數十畝,有水池2處,深數尺,當地人稱之「天落池」。佇立崮頂,東眺黃海,宛然在目,海天一色,蔚為人現,稱「君山望海」。山腰有洞窟數十,主要有水簾洞、桃源洞、十八羅漢洞等。抱犢崮以天險著稱,在此,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驚心動魄戰鬥。清代魯南幅軍起義,長期與清軍在此周旋。1939年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在此創建了抱犢崮抗日根據地。抱犢崮東麓靈峰寺,歷史上號稱佛剎叢林,清虛盛景,相傳為天下三十六福地之一。從寺中殘存的碑文看,寺廟建於漢,為如來佛行宮,歷代王朝「敕封榜渝」,幾經修葺,現存遺址佛樓門匾上清雍正皇帝親筆御書「釋迦文佛」,被古今渴求功名的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靈峰寺鼎盛時期,殿宇軒昂,氣勢宏麗,300餘僧人咸集於此,拜佛誦經,香煙繚繞,後毀於戰亂。現存有佛樓、鐘鼓樓址。
寶山前野生動物園
寶山前野生動物園位於蘭陵縣西北車輞鎮境內,東面毗鄰壓油溝風景區,由山東順源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景區分為四大片區:寶池樂活親水區、寶山動物觀光區、寶盤綜合遊樂區和寶山休閒生活區,總投資5億元,占地近600公頃。
寶山前野生動物園是在野生動物展示的基礎上,涵蓋了科研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主題公園。它集放養、圈養、籠養於一體,與周邊的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而形成青山、綠水、動物、人群自然合一的高品位生態園區。
園區內放養着142個品種、2000多頭(只)野生動物,其中包括極其珍稀的白虎、黑虎等珍稀野生動物。
猛獸區驚險刺激,有非洲獅、東北虎、花豹等,水禽湖裡波光瀲灩,成群的鳥禽嬉戲追逐;草食動物區里群獸徜徉,有梅花鹿、黇鹿、駱駝等。
大型動物表演場裡有精彩的演出,氣勢恢宏,場面壯觀。各種珍禽異獸在相應的大自然生態環境中自由活動、生息繁衍。
園區現有白鴿廣場、小動物樂園、跑馬場、鴕鳥苑、亞洲動物區、非洲動物區、靈長館、猴山、孔雀苑、表演場、猛獸互動區、禽鳴長廊、山頂遊樂場、大型山地漂流、山頂餐廳等,充分展示了放養動物棲息的自然野性及增強遊客沉浸感受。
遊客可愜意地遊覽園區,近距離地和野生動物親近,體驗人與動物共享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讓遊客有返樸歸真的真切感受。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是國家旅遊局倡導,省委農工辦、省旅遊局聯合發起實施的全國首個國家農業公園試點項目。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業態,國家農業公園是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科普教育、養老養生、商貿宜居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鄉村旅遊綜合體,是中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升級版,是農業旅遊的高端形態。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園區」、「全國十佳休閒農莊」、「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等稱號。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項目由山東省旅遊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核心區占地面積2萬畝,計劃總投資10億元,現已完成投資6.5億元,建成智能化溫室5萬平方米。整個項目分為十大功能區:農耕文化、科技成果展示區、現代農業示範區、花卉苗木展示區、現代種苗培育推廣區、農耕採摘體驗區、水產養殖示範區、微滴灌溉示範區、民風民俗體驗區、休閒養生度假區、商貿服務區等十個功能區。景區內農展館、錦繡蘭陵、蘭香東方、華夏菜園、沂蒙山農耕博物館、雨林王國、新天地遊樂城、竹林水岸等場館場所均已向遊客開放。現已形成「春看菜花、夏賞蓮荷、秋觀葵菊、冬品梅蘭」的四季花海。全國首家綜合性知青文化體驗園——中國知青園,以及明清文化園項目正在啟動實施,景區旅遊要素不斷豐富完善。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項目始終以打造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總體項目,力爭做成「省內唯一、全國首家、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亮點工程。隨着景區旅遊元素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項目,必將成為蘭陵旅遊的突破點,也是臨沂旅遊的新亮點,更是打造「山東旅遊第三極」的重要支撐點,為推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文峰山景區
文峰山又名神峰山,亦稱魯卿山,素有「魯南小泰山」之稱。因春秋時期魯國執政大臣季文子去世後葬於此山,得名為文峰山。總面積7469畝,主峰海拔238米,山體由石灰岩和變質岩構成。山上陡崖峭壁、怪石嶙峋、古柏參天、清泉潺潺、山青林靜、曲徑通幽、古蹟遍布、景色宜人。著名自然景觀有被譽為文峰三奇的「晴開泉」、「直鈎圪針」、「文峰神道」,還有彰顯愛情之忠貞的「千年情侶銀杏樹」,有「江北第一古藤」之譽的千年藤纏樹的「蛟龍探海、龍盤玉柱」昂首嘯長空;「騎馬松、偏馬松」更是盡展奇特,「仙人掌、二郎椅」也是曠世奇聞,「神峰積雪」為古沂州八景之一。
文峰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古有絢爛多彩的宗教文化資源——千佛崖、泉源寺、文峰祠、泰山殿、東嶽大帝殿、太虛玉清宮等遺蹟遺址;更有千古廉相第一人的「季文子廟」和「季文子墓遺址」,及荀子講學處、荀子書院、曬書台等遺蹟,還有元代石刻龜馱碑。
文峰山東接鄫國古城,西連運河古道,處處透露着文峰山景區深遠而綿長的歷史文化積澱。山上有有銀廠慘案紀念碑、趙鎛烈士墓、橫山慘案紀念碑、蒼山暴動紀念碑、蒼山暴動司令郭雲舫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等一大批紅色旅遊資源,與山下的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一起構成了體系完整的紅色教育、黨性教育基地。
城市榮譽
蘭陵名片 中國大蒜之鄉 中國牛蒡之鄉 中國蔬菜之鄉 中國食用菌之鄉 中國大蒜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