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棵子
苍棵子,中药名。[1]
别名:苍棵子,苍浪子,胡苍子,苍耳实,苍子.枱耳实,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苍棵子、苍耳蒺藜,苍子、胡苍子,饿虱子,刺头,痴头婆,胡苍子、野茄、猪耳、菜耳,苍苍子,广东话又叫磁头芒(痴头芒)。
属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苍耳的带总苞的果实,
苍耳子属于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安阳等地。意大利苍耳为外来有害物种,对农业、林业生产造成影响。
入药部位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性味
味苦、甘、辛,性温。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主治
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
相关配伍
鼻渊面有外感风寒者: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济生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
禁忌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炮制方法
①苍耳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②炒苍耳子:取苍耳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深黄色刺焦,内部浅黄色时取出,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生理特性
苍耳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苍耳子呈纺锤彤或卵圆形,长1~37.5px,直径0.4~17.5px。
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
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
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
其常生长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田边。
产地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
相关论述
①《神农本草经》记载:“苍耳子,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栾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
②《本草纲目》记载:“苍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风补益。”[2]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苍耳子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76 千卡
药方选录
1.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子150克,天麻、白菊花各15克。(《本草汇言》)[3]
2.除风湿痹,四肢拘挛:苍耳子150克。捣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食医心镜》)
3.治大麻风:苍术500克,苍耳子150克。各为末,米饭为丸,如梧子大。日三服,每服10克。忌房事三月。(《洞天奥旨》)
4.治疥癞,消风散毒:苍耳子炒蚬肉食。(《生草药性备要》)
5.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细罗为末。每服以豆淋酒调下10克。(《圣惠方》)
6.治鼻流浊涕不止:辛夷25克,苍耳子12.5克,香白芷50克,薄荷叶2.5克。
上并晒干,为细末。每服10克,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济生方》苍耳散)
7.治目睹、耳鸣:苍耳子0.5克。捣烂,以水二升,绞滤取汁,和粳米25克煮粥食之,或作散煎服。(《圣惠方》苍耳子粥)
8.治疔疮恶毒:苍耳子25克。微炒为末,黄酒冲服,并用鸡子清涂患处,疔根拔出。(《经验广集》苍耳酒)
药物配伍
1.配辛夷:具较强之疏散风寒,宣通鼻窍的作用,为治鼻病的常用药对。
2.配白蒺藜:止痒效力更强,可用治皮肤风疹瘙痒,湿疮,疥癣等。内服外洗皆可。
3.配威灵仙:一偏于走表散风湿兼止痛,一偏于通络性急善走,二者相配则散风除湿力增,可治风湿痹痛或局部皮肤麻木。
4.配葶苈子:一寒一温,一偏走里,一偏行表,相使配伍,泻肺祛痰,发汗散风力增,可用于外感寒湿,痰饮壅肺,水肿胀满等症。
【副作用】
种仁浸剂各种不同途径红药,对大鼠、小鼠、豚鼠及兔的中素表现基本相同,
如反应迟钝,死前呼吸极度困难,伴有阵发性惊厥,主要病理改变为肝损害及肾变性,
肺和脑充血、水肿,异丙嗪对中毒有解救作用;
种仁浸剂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93g/kg;
苍耳子油及苍耳子蛋白毒性甚小,毒性成分系一种黄色结晶性甙(AA2),
其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