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苍霞街道

苍霞街道位于台江区南部。东与后洲街道相接,西和帮洲街道为邻,南临闽江,北与双杭街道毗邻,土地面积0.47平方公里。[1]

苍霞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55年5月,处址设在大公东路6号。至1990年,辖苍霞、支前、大公、篷埕、三捷、一枝、正义、轮工、中平、后洋、安远11个居民委员会,有居民7329户、43654人(2010年)。

中文名: 苍霞街道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台江区

面 积: 0.47 km²

人口数量: 43654人(2010年)

目录

街道概况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苍霞街道位于台江区西南部。2004年4月苍霞街道与帮洲街道合并后:东临中亭街;西至白马桥、北兴横路、健康街;南靠闽江;北接三捷河、下杭路直至红旗村桥头。辖9个社区:~003_中平社区、~004_新城社区、~006_青年会社区、~008_田垱社区、~009_万侯社区、~010_同德社区、~011_长寿社区、~012_三保社区、~013_河下社区。面积0.47平方公里,人口43654人(2010年)。

历史变迁

苍霞由来

古代,苍霞地区原为闽江水域,由于泥沙淤积,从宋朝开始逐步拓为沙洲,后与陆地相连。初系荒僻之地,以后渐有人烟,船民多至此栖息。其本名“仓下洲”,是因面对盐仓前(今仓前山)而言。及至明朝,“苍霞晚照”为南台十景之一,“苍霞洲”名称沿用至今。

商贾旺地

明末清初,台江地区商业繁荣,沿苍霞洲之闽江,系通往闽江上下游重要航道。境内三捷河、新桥仔河纵横其中,沿江一带有美打道、恒昌埕道、篷埕道、南福道、娘奶庙道等道头,舟楫来往方便,闽江上下游商品易于在此集散,街市渐趋繁荣,旅社、茶馆、酒家、戏场应运而生,妓寮开始出现。

五口通商之后,闽西闽北的茶、笋、纸、木等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多进入此地交易。苍霞地区的茶行,最盛时达60~70家,多分布在苍霞洲、福全社、荔枝下一带,其中洪怡和、洪茂春和洪春生为南帮洪家所开设,居苍霞茶帮之魁,有“刀牌烟仔洪家茶”之说。经营土纸和笋干商行多集中在白龙社,有新泰、福茂春、福顺源等家。经营原木、棺木商行多在胜兴社。经营毛竹、杂货商行在安乐社。制鞋店、古董商店则集中于安远头、洲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苍霞洲设立美打洋行,售卖鸦片,毒害人民。

铲除陋习

清朝晚期,苍霞洲、中平路成为台江地区热闹地带。民国期间,苍霞地区最盛时有妓院46家,多集中于田垱(即中平路)、洲边一带,著名之妓院有鸿禧堂、新紫銮、乐群芳、新玉记、桂英堂、贵宝堂、丽红堂、赛月堂、花亭后、杏花天等;此外,土地庙、蓝蔚石、眼镜池等地,尚有众多的低等妓院、馆。设在中平路的嘉宾、西宴台、浣花庄、福聚楼菜馆和明月、国际歌舞场以及苍霞洲闽江边的广裕楼酒家,闻名于福州城。入夜,灯红酒香,轻歌曼舞,是巨商大贾、游人骚客、军政官吏寻欢作乐场所。而聚居于一枝弄、粪倒楼、荔枝□下的从事搬运、削筷、掏粪劳动的贫民,则生活境况悲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着力整顿社会秩序,取缔卖淫嫖妓活动。1955年12月11日,福州市公安局组织统一行动,封闭所有妓院、馆,逮捕法办个别有罪恶民愤的台基主,组织妓女学习改造,安置就业。辖内劳动人民生活大有改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航运兴起

苍霞洲沿江一带历来为闽江上、中游船舶停泊处。民国25年(1936年),国民政府在苍霞洲恒昌埕建成木质客、货码头各1座,改变该处仅有石砌驳岸、船只不便停靠的状况,货、客营运称便。闽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电话公司设在中平路,福州平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设在苍霞洲。新中国成立后,苍霞洲内河航运仍长盛不衰,保持闽江上、中游商品集散地之地位。福建省轮船总公司仍设中平路。

人文历史

教育救国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陈璧、孙葆缙、林纾等人在今苍霞洲46号林纾旧居创办“苍霞精舍”,为绅办新式学堂,系宣统元年(1909年)官府在吉祥山创办的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的前身。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美国基督教会在苍霞洲创办青年会书院,后改为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

民国5年,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美部会和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等共同筹资,在万寿桥(今解放大桥)右侧建成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矗立闽江之滨的4层洋楼,作为福州基督教青年会,内设电影院、健身房、台球室、阅览厅、西餐厅、游泳池、旅社、理发室、淋浴室、乒乓球室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以“美国新闻处”名义,在青年会旅社租一包间,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民国6年,福州群众反日情绪高涨,日本人在苍霞洲办的东瀛学校部分学生要求退学,后由福建省长公署另设福州乙种商业学校,收容上述退学学生,其校址设在东瀛学校对面前银元局旧址。不久东瀛学校他迁。

民国16年,英国圣公会筹建的苍霞基督堂在倚霞桥落成,为主教座堂。民国22年,由外籍主教苏玛索购置茶行仓库改建的苍霞天主堂,也在胜兴敬义弄建成,能容纳1000多名教徒在堂内进行宗教活动。

民国26年,爱国侨领胡文虎应苍霞洲地方人士之要求,捐资在蓝蔚石(原是从三捷透通往平理桥的一条河流,两岸有商行和人家,以后缩为河沟)原复兴小学(今台江第一中心小学)校址修建1座2层木构教学楼,校名为文虎小学;并把校门外河沟填平,拓宽道路,当地群众称此路为文虎路。

兴办报纸

民国27年7月,《南方日报》社由城内道山路迁址中平路41号,民国33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福州,《南方日报》暂时停刊。汉奸报纸《新东南日报》社址设在《南方日报》社内,至民国34年5月中旬停刊。抗战胜利后,《南方日报》复刊。民国38年,迁往于山山甲尾,福州解放时停刊。

民国36年7月1日,爱国侨领胡文虎创办《星闽日报》,社址设牛弓街19号。郑书祥任总编辑,为民喉舌,主持正义,一直坚持到福州解放时,由福建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改名《新闽日报》,于1949年9月21日恢复出版。1950年10月停刊。

民国38年2月,由中共地下党员陈耀民等创办的协记印刷所,在中平路担水弄12号开业。在公开营业的掩护下,翻印大量的中共党内文件、进步书刊、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传单等,并将布告、传单广为邮寄给福州市国民党军政人员,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当年5月底因怕暴露被迫停业。

书香新地

新中国成立后,苍霞街道内教育、卫生事业仍在发展。至1990年,学校有省神学院、市财政金融学校、市十三中学、市商业高级职业中学、省航管高级职业中学、市粮食职业学校、市水运职业学校、台江第一中学、台江第一中心小学、洲边小学等;医院有省皮肤病防治院、省中医专家医院、苍霞卫生院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