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仁山
苏仁山(Su Renshan,1814年-1850年),又说生卒年为(1821年-1861年),字静甫、仁山,号长春,又号菩提。再生身尊者魜潺,又自署教圃、岭南道人等。广东顺德人。清代画家。
苏仁山 | |
---|---|
出生 |
1814 广东顺德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字静甫、仁山,号长春 |
职业 | 画家 |
知名于 | 他独创一格的清新画风,对时尚摹古崇古的清代画坛带来了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为岭南画风的嬗变倡导了先声。 |
知名作品 |
《五羊仙迹图轴》 《坐观十八寿相罗汉像》 |
目录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事迹
3性格解读
人物简介
苏仁山自少受喜爱书画与书法的父亲的影响,自幼资质聪颖,12岁画名遍传乡里。醉心于书画绘作。厌恶八股文章,藐视传统的观念和秩序,热烈追求个性解放,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出于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而愤世嫉俗,时而哭笑无常,时而数日不语。开口、下笔多为离经叛道之言,时人称为"画怪"。虽然从未师从名家学艺,但其绘画天赋甚高,仅从观摩的画稿画谱中即自行悟解了画道而渐有所成。及至成年后因与家人不和而被逐出家族,他遂流寓于广州、佛山等地,以卖画与讲课授徒为生。他创作的画尤以人物画见长,笔下的人物线条简练,人物造型与体态动作处处随意点画勾勒,无一处不与社会生活中的众生相相吻合。其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多是历史的爱国名人、归隐者以及仙家道人。代表作《五羊仙迹图轴》与《坐观十八寿相罗汉像》等名作至今仍深受后人称誉。他独创一格的清新画风,对时尚摹古崇古的清代画坛带来了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为岭南画风的嬗变倡导了先声。
人物事迹
苏仁山于35岁时返回家乡定居。未久,由于他在诗画中屡有愤世嫉俗、不满封建王朝专制的情绪流现,引起其亲属与族人的恐慌,被其父以"不孝"为名扭送入县狱关押以免受株连。约道光三十年(1850),苏仁山在狱中病逝。
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其作品冲破传统画法,自辟蹊径,故一般士大夫之画传不载。
曾二考秀才,均落第,弃绝举业而寄情书画。清高绝俗,性格孤僻,不肯因金钱或势利而为人作画,自称"进金求画是不知画者。"画作喜用线条,不多作渲染,山水画几乎都不事皴擦和点苔,在构图和章法上重视"三远"山关系和虚实处理,特别看重"高远"法。人物画充分运用线条的粗细和运笔的轻重,或古拙质朴,或充畅清雅,把人物的意趣和神态描写得真切动人。有时在造型结构上奇丑古怪,如老人的唇、额头、眼角等处的皱纹一经夸张,便显得凝重突出。人物不管是文人、士高、罗汉、观音、道士、尼姑,其实都是南方农民村妇的形象,他们聚合的场画,也是广东农村常见的场面。死后逐渐为人遗忘,连专门记载广东画家传纪的《岭南画征略》都未编入他的事迹。这位画坛怪杰,几乎被埋没一个世纪,直到本世纪的20年代才重新获得了人们的认识。
性格解读
"忤逆狂悖"一先知
在中国历代的艺术家当中,苏仁山兀傲不羁的思想性格是相当突出的,当代学界有人称他为中国的凡·高。他自少年时代起藐视封建观念和秩序,热烈追求个性解放。而在他生活的时代,朝廷为了巩固统治,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朱熹抬上孔门"十哲"之列,要求世人"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鲁迅语)。
苏仁山看透这套愚民把戏,常以言论和文字予以抨击鞭挞,他指斥朝廷"剥削天下之民以自满私欲","六艺之文(按:科举应试的八股文)害人害物"。苏仁山画过这样一幅画:阴森的岩洞里,站着一个方巾长袍、道貌岸然的人物,正打开一幅画轴观看,画中苍黑的山石上,用焦墨写着"但有朱熹成地狱"七个草字。
在家中,他拒绝为父亲画画应酬权贵,并且断然放弃科举仕进、光宗耀祖的道路,因而令父亲和族人大失所望,也得罪了县中头面人物、被斥为"忤逆狂悖"之子。
综观有关资料和作品,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都有较深的见解,他憎恨恃强凌弱、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主张仁德为本,要"视天下之饥如己饥、视天下之溺如己溺",修己安人,从个人做起。他沉默孤傲的外表中,跳动着一颗炽热善良的心。道光二十三年,他在一副七言联中写道:"拨乱反正胜人治,起死回生医者功。"指斥"人治"是制造社会灾难的根由。他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求"医国"的途径。
在一张扇面的题跋中,苏仁山记述自己曾到"红毛馆"(教堂)去听教士传经,并写下一首诗:"况且沧洲笔,丹黄染轮青。秋风萧瑟瑟,步听外洋经。"据此诗,可知他已经意识到在海外,有许多与大清国截然不同的新鲜事物,值得中国人去师法吸取。其时,鸦片战争的炮火尚未轰开中国的大门,仁山思想敏锐,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 ↑ 五羊仙迹图·清·苏长春 . 99字画网 [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