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獅子林
蘇州獅子林 |
中文名稱: 獅子林 外文名稱: Lion Forest Garden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著名景點: 聽濤亭、立雪堂、臥雲室 被聯合國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
獅子林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國古典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之一。屬於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同時又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
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1]
目錄
歷史沿革
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翌年(元代最後一位皇帝順帝至正二年),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由天如禪師惟則的弟子為奉其師所造,初名"獅子林寺",後易名"普提正宗寺"、"聖恩寺"。史載,元末名僧天如禪師惟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
因園內"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惟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係,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亦因佛書上有"獅子吼"一語("獅子吼"是指禪師傳授經文),且眾多假山酷似獅形而命名。天如禪師謝世以後,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
明洪武六年(1373年),73歲的大書畫家倪瓚(號雲林)途經蘇州,曾參與造園,並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清乾隆初,寺園變為私產,與寺殿隔絕,名涉園,因園內有五棵松樹,故又稱五松園。1917年為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購得,經9年修建、擴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和住宅)。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托缽化緣於長安,重建獅子林聖恩寺、佛殿,再現興旺景象。至康熙年間,寺、園分開,後為黃熙之父、衡州知府黃興祖買下,取名"園"。
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遊至此,賜額"獅林寺",後清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後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存"真趣"等額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圯,唯假山依舊。
1917年,上海顏料巨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公)從民政總長李鍾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花80萬銀元,用了將近7年的時間整修,新增了部分景點,並冠以"獅子林"舊名,獅子林一時冠蓋蘇城。貝潤生原準備籌備開放,但因抗戰爆發而未能如願。1945年貝潤生病故後,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解放後,貝氏後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後,於1954年對公眾開放。
1955年,獅子林祠堂建築大部分為文化部門使用。1963年3月20日,獅子林被公布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5月,"文革"開始。十年"文革"中,獅子林曾一度改名為"朝陽公園"。1967年一度曾停止開放。1973年4月,又恢復原名稱。
1975年,蘇州市園林管理處用3萬元人民幣,買下了蘇州市長風廠招待所內原鄭氏家屬所有的楠木姐妹廳,將其中朝南的廳移建在原荷花廳位置上,改名為花籃廳。
1982年3月,獅子林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5月,在原貝氏族校內的蘇州工藝美校搬遷結束;6月獅子林接管,共計面積1360平方米。1997年12月,蘇州市園林管理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獅子林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增補名單。1999年10月,獅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對遊客開放。
2000年8月,因"見山樓"危情顯現,同時該建築的水泥外牆與元代園林及周圍建築不協調,為保持園內風格的統一,擬在維修中對見山樓作部分變動"。2000年9月,江蘇省文化廳以蘇文物【2000】54號文批覆同意進行維修。12月底,見山樓經過改建工程完成。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獅子林等五處園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4月,獅子林照牆南牆上新增從北京圓明園遺址拓下的乾隆手書"獅子林"題字。2002年4月,倪雲林(倪瓚)"獅子林圖"書條石鑲嵌在真趣亭北長廊的東側。2003年11月,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兩次來到獅子林,為獅子林題寫了"石品洞天獅子林"七個字。
2004年4月,獅子林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標牌。2004年6月,獅子林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2]
建築布局
獅子林建築可分祠堂、住宅與庭園三部分,現園子的入口原是貝氏宗祠,有硬山廳堂二進。
住宅區以燕譽堂為代表,是全園的主廳,建築高敞宏麗,堂內陳設雍容華貴。沿主廳甫北軸線上共有四個小庭園燕譽堂甫以白、紫玉蘭和牡丹花台為春景庭園。堂北庭園植櫻花二株。小方廳為歇山式,廳內東西兩側空窗與窗外臘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構成"寒梅圖"和"竹石圖",猶如無言小詩,點活了小小方廳。九獅峰院以九獅峰為主景,東西各設開敞與封閉的兩個半亭,互相對比,交錯而出,突出石峰。再往北又有一小院,有黃楊花台一座。
主花園內荷花廳、真趣亭傍水而築,木裝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結構,但形態小巧,體量適宜。暗香疏影樓是樓非樓,樓上走廊可達假山。飛瀑亭、問梅閣、立雪堂則與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應。扇亭、文天樣碑亭、御碑亭由一長廊貫串,打破了南牆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園的建築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後錯落,形式多變,但由於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貝氏在重建時對園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築材料的運用和體量比例上看,旱船過於寫實,問梅閣體量過大,見山樓外形中西結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築風格不夠統一。
園林入口有玲瓏石筍、石峰、叢植牡丹及白玉蘭,與"立雪堂"背面側窗和諧統一,使框景更趨完整,形成進入庭院前視覺上的美感,同時喻"玉堂富貴"之意。並有蔽外隱內之含義而景深意遠。庭院北是主體建築高敞宏麗的鴛鴦廳。南廳名"燕譽堂",出自《詩經》,意為名高祿重安閒快樂。燕譽堂為全園主廳,高敞宏麗。堂屋門上有"入勝"、"通幽"、"聽香"、"讀畫"、"幽觀"、"勝賞"磚刻匾額。北廳稱"綠玉青瑤之館",出自元畫家倪雲林詩中,"綠水"指水,"青瑤"指假山。中堂屏風南面刻《重修獅子林記》,記述貝氏1917―1926年間重修"獅子林"的經過。北面刻《獅子林圖》,寺峰古柏,飛瀑層樓。
廳內陳設精緻華貴。廳的前廊西側可通"立雪堂",後廊西側門宕通假山洞穴而進入"臥雲廳",在後為小方廳,廳名"園涉成趣",其西側辟門,可登假山。以鴛鴦廳為中心,面向四方的布局,頗為巧妙。廳前有"息廬"、"安隱"磚刻。院內湖石、花台、小樹組成一景。小方廳後的院中花台上有巨峰,由九頭不同姿態的獅子組成。峰北院牆漏窗的框形各異,並分別套入琴棋書畫圖案。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古五松園在指粕軒之西,中間隔一竹園。園裡舊有五棵大古松,霜干虬枝,亭亭似蓋,所以獅子林從前曾名五松園。轉彎向南到飛瀑亭。這裡為全園最高處,用湖石迭成三迭,下臨深淵,上有水源,開動機鈕,即成人工瀑布。
主要景點
燕譽堂
燕譽堂堂名出自《詩經·小雅·車舝》"式燕且譽,好而無射",意為燕而娛樂、始終不已之意。燕譽堂為全園主廳,原是園主宴客所用。此廳是蘇州園林中較為有名的鴛鴦廳。樑上站三位神仙一位小童,有吉星高照的意思。
花籃廳
花籃廳面水而築,前有平台。廳南14扇落地長窗,刻有唐詩各一首,廳北6扇長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廳內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籃形狀及梅、蘭、竹、菊。廳中間設屏門4扇,南刻松壽圖,北雕王同愈撰漢代仲長統《樂志論》。
石舫
石舫,又稱旱船,人稱"不繫舟"。位於獅子林水池西北,建於民國初年,系二十世紀最後一位園主所建。石舫中、後艙均為兩層,四周安有86扇鑲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橋與池岸相通,猶如跳板。船身、樑柱、屋頂為石構,門窗、掛落、裝修為木製。前艙聳起,屋頂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頂為平台,屋艙上下二屋,有樓梯相通。其製作精巧,造型逼真,細部花飾已帶有一些西洋風味。
臥雲室
臥雲室為僧人休居的禪房。它呈凸字形,兩層,上、下各6隻戧角飛翹,造型奇特,蘇州園林中獨此一"室"。樓閣周圍空間極狹,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臥雲"出自元好問詩句"何時臥雲身,因節遂疏懶"。
問梅閣
問梅閣名字出自禪宗公案,是西部園景的主體建築。築於土山之上,閣前遍植梅樹,問梅閣周邊種有一小片紅梅、綠梅,林中鋪地也以梅花點綴。重檐巍峨的問梅閣中,懸掛"綺窗春訊"匾額,取自唐代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詩意。閣內的桌椅都以梅花造型,桌下有精美的梅花雕刻,窗紋、地面都有梅花圖案,八扇屏風上的書畫也以梅為主題,體現了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
園林文化
倪瓚《獅子林圖》
出花籃廳或五松園,沿廊可到達真趣亭。廊的左側盡頭牆上嵌有倪瓚《獅子林全景圖》石刻。該圖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如海上人邀請著名山水畫家倪瓚所作。
皇家題詩
清高宗乾隆為了督察黃淮河務與浙江海塘工程,同時籠絡江南官員及士人,作了六次南巡。據《南巡盛典》與道光年《蘇州府志》記載,他從第二次南巡起,每次都要游獅子林。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巡江南,帶了倪瓚的《獅子林圖》展卷對照觀賞獅子林。賜匾"鏡智圓照",又題五言詩《游獅子林》,此詩現刻在獅子林御詩碑上。 五年後(1762)三巡江南,為獅林寺題額"畫禪寺",留下七律二首,其一題在親手臨摹的《獅子林圖》上"命永藏吳中",另一首《游獅子林得句》題在倪圖上空白處,贊獅子林"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 乾隆三十年(1765)四次南巡,為獅子林題"真趣"匾,命賞給園主黃氏兄弟每人一匹緞子,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七絕三首與七律《再游獅子林》。 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次南巡,在《獅子林再迭舊作韻》中道"山莊御苑雖圖貌,黃氏倪家久繫心。"意為二處仿建獅子林僅為"圖貌","略看似矣彼新構,只覺輸於此古林"。 四年之後最後一次南巡,乾隆再到了徐賁畫的十二幅獅子林風景圖,在《游獅子林三迭舊作韻》中道"粉本石渠藏手跡,寫雖因手運用心"表明在臨摹倪圖時用心運手,又道"六度南巡之事既藏,亦不再擬命駕矣。"又自問"真山古樹有如此,勝日芳草可弗尋?"因"六度南巡止",只能"他日夢寐游"了。 由乾隆題了八首御詩的《獅子林圖》現只有模糊照片,據說真跡在台北故宮博物館。[3]
參考來源
- ↑ 自小在蘇州獅子林嬉戲的貝聿銘昨天走了,欠我們一個他與她的秘密 網易
- ↑ 蘇州古典園林簡介:元代獅子林有怎樣的歷史背景?趣歷史
- ↑ 獅子林5話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