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允哀詞並序
《蘇明允哀詞並序》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目錄
原文
明允姓蘇氏,諱洵,眉山人也。始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歸,焚其所為文,閉戶讀書。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復為文。蓋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 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 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 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於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於其窮達得喪,憂嘆哀樂,念有所屬,必發之於此; 於古今治亂興壞,是非可否之際,意有所擇,亦必發之於此; 於應接酬酢萬事之變,事雖錯出於外,而用心於內者,未嘗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與其二子軾、轍復去蜀游京師。今參知政事歐陽公修為翰林學士,得其文而異之,以獻於上。既而歐陽公為禮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於是,三人之文章盛傳於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師至于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
既而明允召試舍人院,不至,特用為秘書省校書郎。頃之,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編纂太常禮書。而軾、轍又以賢良方正策入等,於是三人者尤見於當時,而其名益重於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禮書,未報。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輔臣至間巷之士,皆聞而哀之。明允所為文,有集二十卷,行於世。所集《太常因革禮》 一百卷、《更定諡法》 二卷,藏於有司。又為 《易傳》,未成。讀其書者,則其人之所存可知也。
明允為人,聰明辯智,遇人氣和而色溫,而好為策謀,務一出己見,不肯躡故跡。頗喜言兵,慨然有志於功名者也。
二子軾為殿中丞直史館,轍為大名府推官。其年,以明允之喪,歸喪於蜀地,既請歐陽公為其銘,又請余為辭以哀之,曰:「銘將納之於壙中,而辭將刻之於冢上也。」余辭,不得已,乃為其文曰:
嗟明允兮邦之良,氣甚夷兮志則強。閱今古兮辨興亡,驚一世兮擅文章:御六馬兮馳無疆,決大河兮齧浮桑;粲星斗兮射精光,眾伏玩兮雕肺腸。自京師兮洎幽荒,矧二子兮與翱翔,唱律呂兮和宮商,羽峨峨兮勢方揚。孰雲命兮變不常?奄忽逝兮汴之陽。維自著兮煌煌,在後人兮慶彌長。嗟明允兮庸何傷!
賞析
哀祭散文卻以頌揚為宗旨,脫盡「傷悼之情」又處處誌哀志痛,作者的手法之妙使本文一反舊法陋習,顯示出作者文思的敏捷過人。雖然曾鞏讚揚蘇洵的閉門苦讀,顯世揚名的封建觀念,但蘇洵能拋開科舉窒息,獨創新路,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卻是很值得學習的。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蘇明允哀詞並序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