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藥
苗藥 |
苗藥是指在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武陵山脈、鄂西山地、大苗山脈及海南山地等地區種植、生長的中草藥材。同時也指苗族醫藥文化。
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與疾病、傷害作鬥爭的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醫療經驗。他們對致病因,素、疾病診斷、治療及預防等都有較深刻的認識,在疾病分類和命名上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臨證處方用藥方面,有着許多的獨到之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成為我國傳統醫藥寶庫的一部分。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苗藥
釋義: 在苗族聚居地區生長的中草藥材,也指苗族醫藥文化
理論基礎: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
地位: 我國傳統醫藥寶庫的一部分
常見藥材: 鐵筷子、百金條、白龍鬚、藍布正、地星宿、果上葉、黑骨藤等等
醫藥著作: 《苗族藥物學》、《苗族醫藥學》、《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等
發展歷程
在貴州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省衛生廳和藥監局的領導下,貴州苗醫藥研究及苗藥產業化在二十多年中迅速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上世紀80年代
80年代初貴州省中醫研究所民族醫藥研究室成立,1984年全國第一次民族醫藥會議後,貴州在全省組織了較大規模的苗族醫藥調研。在苗族民間廣泛收集醫藥文化資料,如手抄本、地方志書及"口碑"流傳資料,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苗醫理法方藥資料,為苗醫藥學的研究和繼承工作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90年代
苗醫藥研究整理取得可喜成果,出版了《苗族醫藥學》等苗醫藥專著。苗藥製劑研究與開發步入黃金期,開發了近200個民族藥成方製劑,同時產生了一批苗藥企業。貴州省具有苗藥企業70多家,苗藥產業開始起步,產值以每年20%遞增。
2007年以前
2002年貴州苗藥製劑154個品種上升為國家品種,2002年由於苗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苗藥產業列為省重要支柱產業,政府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中藥、民族藥產業的研究。2004年苗醫藥理論系統研究列為重大科研項目, 2006年我校特色學科苗醫藥本科教育開始招生,
2011年前
苗醫專科建設及醫院得到較大發展,建立了10個苗醫專科,一個公辦的苗醫院。2008年苗醫藥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獲省科持成果二等獎),2009教育部 中藥、民族藥研發中心立項建設(貴陽醫學院)。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開展進行。
理論基礎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簡稱六因。而六因歸根結底都要用產生毒害力的方式才能導致人體生病,所以苗醫素有"無毒不生病"之說。如常可遇到的風毒、冷毒、火毒、氣毒、水毒、鹽毒等。診斷疾病是通過把脈、聽聲、觀察顏色、詢問病情,用手觸、摸、扣、打、刮、按、搬、量等傳統方法,觀察人體皮膚的顏色,精神的變化,體溫、脈搏、呼吸、心跳、血壓、語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異常,觀察身體的汁水、尿液、血氣、病原體等致病物以及指紋、舌象、目色、鼻竅、咽喉、耳道、肛門、尿口、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態結構變化等。
採制方法
苗藥對採制有一定要求。植物藥在有效成分富足時採集。如根類藥宜在植株茂盛至翌年抽苗前採集,莖葉宜在生長旺期,花類宜在待放時,果實在初熟間,芽力求嬌嫩鮮美,皮類以漿汁富足為好,魚、蝦、蟲、獸要辨別真假,腐敗者不能入藥;礦物、金屬宜剔淨雜質。藥物製作包括一般加工、炮製、提煉、合成及劑型改革等。因此,在選藥配方時,在選藥上、用藥分量上、製作方法上以及服藥方式、禁忌事項等方面,都要注意發揚事物之間的良性關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主要品種
苗族聚居的山區藥物資源種類之多、產量之大、品質之好,是許多平壩地區所不能及。如:貴州主要出口的藥材七葉一枝花、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烏、黃精、鈎藤、杜仲等,許多主產於幾個苗族聚居的自治州。僅茯苓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產量就達7692.9公擔;黃柏年產量達6706公斤,吳萸達22.8公擔,桔梗年產量達171384公斤。僅天麻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年產量就達1萬公斤。其他產量大的藥材亦很多。從各地民間眾多的藥市盛況也可充分表現出苗藥資源的豐富性,有的藥市有大小攤位數十至數百個,上市各類野生(少數家種)鮮、干藥材幾十至幾百種。最常見的藥材如:各種血藤、鐵筷子、百金條、白龍鬚、藍布正、地星宿、果上葉、黑骨藤、飛龍掌血、草烏、大風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白及、金櫻子、徐長卿、仙鶴草、田基黃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種如八角蓮、九月生、金鐵鎖、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氣草、菌靈芝等在藥市上也偶有出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