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苦悶的象徵》,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文學理論的專著。本書是廚川氏的親屬在地震後的廢墟中發現的一部遺稿,由山本修二整理付梓。1924年初版於日本,1924年、1930年由魯迅、豐子愷相繼譯成中文。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在書中借鑑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提出了「生命力受抑壓而生的苦悶懊惱便是文藝的根柢,又文藝底表現法是廣義的象徵主義」的命題。全書圍繞這一中心命題分創作論、鑑賞論、關於文藝根本問題的考察和文藝的起源4章。第1章運用弗洛伊德派的所謂「意識」、「無意識」、「前意識」的理論,說明了生命力是人類生活的根本,是人類活動的原動力,它的本質就是掙脫「監察官」的制約,不息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內在生命力的欲求和外在生活的束縛力的尖銳衝突便形成了人間的苦悶。指出文藝創作就根源於這種人間的苦悶,這苦悶在自由的絕對創造的生活中被象徵化,就成為文學作品。斷言,「若不是隱伏於潛在意識的海底極深處的苦悶——即心的傷害底象徵化物,就不是大藝術」。第2章提出,作家心胸中沉潛着的苦悶,是讀者方面的心胸中也曾具有的經驗,文學鑑賞就是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響應和共鳴。文藝的鑑賞建立於作家的「產出的創作」和讀者的「共鳴的創作」的兩重創作之上。第3章運用上述基本理論,討論了文藝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如文藝的價值、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靈感等問題,提出了文藝「常常暗示着大的未來」、靈感是「真的自我,真的個性」、「為人生的藝術」等主張。最後一章,考察了文藝起源問題,認為人類歷史的普遍狀態就是生的苦悶,文藝同原始宗教一樣,都是從生的苦悶上生出來的象徵的夢。

本書在30年代對中國文藝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今天也有一定的研究借鑑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廚川白村(1883—1923),日本文藝理論家,曾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著述甚豐,以《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文學十講》、《文藝思潮論》等最具代表性。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苦悶的象徵 相關視頻

《夢的解析》弗洛伊德扛鼎之作,影響整個20世紀的精神分析巨著
諮詢心理學知識1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內容心理動力學觀點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