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英美戰爭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又稱1812年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

1812年,歐洲大陸的戰爭進入了白熱化。法國人占據了陸地,英國人控制了海洋,雙方斗個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兩個大國的鬥爭是不會允許美國人就這樣置身事外的。法國雖然在特拉法爾加海戰戰敗但在歐洲大陸上法國人仍然是主宰。英國的貿易受歐洲大陸抵制,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糧食供應被切斷。英國因此頒布敕令要求美國所有船隻都必須在英國卸下貨物,禁止美國和歐洲大陸貿易。蠻橫霸道的英國人還屢屢在公海上搜查美國商船強征美國海員入伍。作為回應,拿破崙在米蘭也頒布法令稱美國船隻膽敢服從英國的命令就會成為法國的合法追捕目標。1807年美國傑斐遜總統被迫頒布禁運法禁止任何美國船隻載運貨物到外國港口。

禁運法給美國商業帶來沉重打擊,美國出口額從1807年的10800萬美元下降到1808年的2200萬美元。美國各個階級都對禁運法恨得咬牙切齒,1809年美國政府頂不住壓力被迫廢除了聲名狼藉的禁運法。與其同時,拿破崙率先向美國拋出了橄欖枝:針對美國的米蘭法令從1810年11月1日廢止。

美國由此全面倒向了法國。1811年美國快速帆船和英國海防艦交火。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美國希冀通過這場戰爭打破英國對海上貿易壟斷並占領加拿大,將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大陸。

1812年,美國時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說:"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1.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2.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3.英法之間的拿破崙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前奏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

1812年6月23日前,美國陸軍正規軍人數不足一萬人。6月23日,美國國會才開始擴軍。美國決定將正規軍擴充到35000人並招募30000志願兵,另外國會還要求各州準備好8萬民兵應對戰爭。但美國人對參軍入伍的態度十分冷漠,各州州長又舉棋不定對國會虛與委蛇。擴軍十分艱難。

到1812年底美國正規軍才增加到15000人;海軍方面,除了一些戰力堪憂的炮艇,美國海軍能夠動用的軍艦僅有16艘,載炮總共大約500門。

美國雖然沒有完成擴軍預期的目標,但當時美軍的力量在北美大陸也是非常可觀。除了加拿大民兵,英國大部分陸軍深陷歐洲戰場在加拿大隻布置了不到5000人。眾所周知英國海軍擁有600多艘艦艇是世界第一,但英國海軍分散在五大洋的各個基地無法集中起來攻擊美國。在百慕大海域巡邏的英國分艦隊有1艘60門炮的戰列艦,7艘36門炮的快速帆船以及其他各類小船。除此之外,英國還有3支分艦隊分別駐紮在紐芬蘭和西印度群島。

結果

英國人在海上占盡了優勢,美國在加拿大前線占據主動,誰也無法戰勝誰。1814年對戰爭感到索然無味的美英雙方簽訂《根特條約》。英國海軍元帥甘比爾與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約翰·昆西·亞當斯相互握手。

根特條約使邊界恢復到戰前狀態,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這是一場一無所得的戰爭,就連英國人在公海上抓捕美國船員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可以說雙方士兵都白死了。此後整個十九世紀中,英美兩國基本上能夠和平共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征美國海員服役。

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當前為止也是僅有的一次,使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占領。

這場戰爭證明了兩點:

1.美國是不可能將加拿大併入他們國家的 2.英國也不能恢復對美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