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当世
范当世(1854年-1904年),初名范铸[1]、字肯堂[2]、无错[3],号无错[4],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清朝文学家。
吴汝纶学生,朱铭盘同门。范当世为江苏通州诸生,善于诗歌,著《范伯子诗文集》[5],有弟范鍾、范铠,有子范罕、女婿陈衡恪。其继室姚倚云是桐城派姚鼐的侄曾孙女。
目录
生平
近代诗文家。初名铸,字无错,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岁贡生。曾入李鸿章幕。出张裕钊门下,并从吴汝纶游,续娶姚莹孙女姚倚云为妻,故与桐城派渊源较深。从张、吴学古文,取法桐城,但不为所拘,以清硬胜。陈三立赠诗谓可“跻列张、吴行,承传追冥漠,坠绪获再昌”,而谓其“歌诗反掩之”。
论范当世诗学观念的形成
范当世(1854-1905),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名铸,字铜士、无错,号肯堂,排行第一,人称范伯子,是晚清诗坛的一员健将。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以“天猛星霹雳火秦明”属之,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以“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属之,严迪昌《清诗史》称“在清末堪称名家,而且诗艺确实高的有范当世”[1](P1077),其人在当时就蜚声诗坛,获得时人崇高的评价,他也自视甚高,对其诗歌艺术有着良好的自信。究其根源,首先,范当世的家学为其诗歌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其次,他的师承为其诗学提供了宽阔的成长空间;最后,在与各方文学之士的交游切磋中,他的诗艺与诗学渐趋成熟,在晚清诗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家族诗教门风清咸丰四年(1854),范当世出生于通州范氏四步井老宅。范氏家族是通州的一个文儒世家,为北宋名臣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一脉①。
范当世研究综述
晚清文坛错综、新旧杂陈难辨,桐城派作为清初的文派大宗,待至晚清仍实力不减。晚期桐城派人物纷纭,而江苏的范当世乃是一重要代表,而且其又是同光体在江苏的重要一枝。所以对于范当世的研究极具有典型性,借以窥探晚清诗文的发展脉流。范当世(1854—1905),初名铸,字铜士、无错,号肯堂、伯子。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早年与弟范钟、范凯齐名,号称“通州三范”。肯堂与同乡张謇交好,先后师从刘熙载、张裕钊,又与一时闻人吴汝纶、陈三立等游,吴汝纶奇其才,以为“当今文坛无出肯堂右者”,后与桐城姚氏婚姻,又应吴汝纶之荐任晚清大僚、直隶总督李鸿章西席。然布衣一生,守高不仕,所做诗古文,得桐城正传真脉,而激发同光声气,成就极高。后世对于范当世的研究角度广泛,各有建树。二十世纪早期研究范当世的学者有刘声木、汪国垣、徐昂等,后期有黄树模、沈云龙、马亚中、陈国安、章品镇、季本奕等,均有成果发表。
范当世的诗学主张及其对诗坛的影响
相对于流派纷纭错综、新旧杂陈难辨而一时五光十色的晚清文坛而言,被视为桐城派晚期在江苏的重要代表,也是同光体在江苏的重要代表的范当世似乎并不耀眼。但是作为一个与桐城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的同光体诗人,范当世自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对桐城派诗论与同光体诗论的关系多有注意,惜尚未见到专文探讨。1鉴于范当世“文学桐城,诗肖宋人”的双重身份,对其诗学主张进行研究清理似可成为探讨桐城诗论与同光体诗论关系的一个切入点。范当世(1854枣1904),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原名铸,字无错,后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著有《范伯子诗集》19卷,《范伯子文集》12卷。范当世没有专门的论诗著作,其诗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谈诗论文的诗作及古文创作中。他在当时文坛的影响也不在其诗论,而主要在于其诗歌创作和古文创作。但是,在对自己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体会总结和对当时诗坛的评论思考中,范当世逐渐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诗学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