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救子
劇目介紹
越劇《范蠡救子》尤文貴、施小琴編劇。寫越王滅吳復國之後范蠡功成身退,經商致巨富,范有三子:大兒隨父艱辛創業,惜錢如命:二兒繼承父業,在外行商,忘義貪求;三兒沉湎於玩樂,浪蕩成性。其時,楚國某地三年苦旱,餓殍遍地。二公子受商人鮑利教唆,以為「奇貨可居」,便乘災囤糧。范蠡久居謀臣之位,深知「民不可欺,法不可違」,聞訊大驚,立即修書命二兒「賑放存糧,迅即返家」。誰知書到之時,二公子已因哄抬糧價激怒災民,被告朝廷,楚王震怒,逮捕下獄,面臨殺身之罪。范母哀求范蠡救子,修書一封,命二兒帶重金去楚國,找往年至交莊生大夫「贖兒之命」。大兒心痛錢財,又怕三弟在外胡來,「暗中督查」。莊生見范蠡書簡後,便將所交千金全部購糧,以二公子名義運往災區賑濟。此舉既救饑民,又平民憤,萬民稱頌,便上書楚王求赦。可惜三公子惡性難改,不遵父命返家,竟去妓院尋找贓官行賄,以致又招大禍。災民求赦書到王宮,楚王嘉其「知錯能改」,下旨赦罪。此事被贓官獲悉,便冒功向三公子再次索賄。大公子誤以為莊生無功而吞千金,竟去索還,莊生告知真相,大公子不信,親去災區,停止放賑。因此又激怒災民,上告奸商欺詐。此時楚王已查知贓官受賄,又見欺君坑民,大怒,下旨就地處斬。待范蠡聞訊趕到楚國時,二兒子已命喪黃泉。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