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目
茄目為草本或木本。單葉,稀複葉,互生,稀對生。花兩性,輻射對稱,稀兩側對稱,常由5基數4 輪構成;花冠管狀或漏斗狀,裂片旋轉狀或覆瓦狀排列;花盤存在,雄蕊5,着生於花冠筒上;子房上位,胚珠多數或1-2枚。有8科,多為草本植物。可能起源於龍膽目。包括很多重要經濟植物,如辣椒、馬鈴薯、番茄、煙草、枸杞等。[1]
目錄
起源
形態特徵
草本或木本。單葉或複葉,互生;無托葉。花冠輻射對稱;子房上位;花萼、花冠5裂;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中軸胎座,子房2-5室。漿果、蒴果。種子具胚乳。
下屬科目
柯朗奎斯特系統內,一般分為8科:
茄科Solan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絲子科Cuscutaceae、核果木科Duckeodendraceae、田基麻科Hydrophyllaceae、假茄科Nolanaceae、花荵科Polemoniaceae、睡菜科(荇菜科)Menyanthaceae。
近期的分類系統則主張分為5科:
茄科Solan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山醋李科Montiniaceae、蜜穗桔梗科Sphenocleaceae、田基麻科Hydroleaceae。
以下介紹三個主要科目:
茄科
草本或灌木,直立或攀援。葉互生,單葉或羽狀分裂,無托葉。花整齊或稍不整齊,單生,或成聚傘花序或復聚傘花序;萼5裂,宿存;花冠通常5裂,多呈輪狀;雄蕊通常5個,着生於花冠基部並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葯縱裂或孔裂;有花盤。子房上位,2心皮,中軸胎座,2室或由假隔膜分成3-5室,胚珠多數。果為漿果或胞間開裂的蒴果。
茄科約有80屬,3 000種;廣布於溫帶及熱帶地區,美洲熱帶種類最多。我國有24屬,約115種。本科與玄參科相近,但常以整齊花,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具雙韌維管束等與玄參科區別;至於本科中具不整齊花冠的種類,則以心皮位置的偏斜與玄參科區別。
本科許多植物具有較大的經濟意義,如辣椒Capsicum annuum、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煙草Nicotiana tabacum。茄科中原產中國的含莨菪烷類生物鹼的植物很多,如賽莨菪屬Scopolia、山莨菪屬Scopolia、天蓬子屬Przewalskia、馬尿泡屬Przewalskia、天仙子屬Hyoscyamus、泡囊草屬Physochlaina、茄參屬Mandragora和曼陀羅屬Dature等,有的種含樟柳鹼和紅土豆鹼,其中含量較高、資源較豐富的種類有: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天仙子(莨菪)Hyoscyamus niger、曼陀羅Dature stramonium等。在中國分布普遍、經濟價值較大的茄科植物還有:掛金燈Physalis alkekengi、龍葵Solanum nigrum、茄Solanum melongena等。茄科常見的觀賞植物有碧冬茄Petunia hybrida等。
旋花科
纏繞的草本,稀木本,常有乳汁。葉互生,無托葉。花兩性或退化成單性,通常單生;萼5裂,宿存,花冠通常鐘形或漏斗狀;雄蕊5個着生於花冠上,與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上位,通常2室,每室胚珠1-2個,中軸胎座,花柱l或2條;花盤環狀或杯狀,果為胞背開裂的蒴果,或不開裂的漿果;種子有大的胚,子葉摺疊。有50屬,約150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我國有22屬,約125種。
主產美洲和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我國有22屬約125種,南北均有分布。其中有多種為蔬菜和經濟作物,有不少藥用和觀賞植物,有一些為農區常見雜草。常見屬如薯屬Ipomoea、旋花屬Convolvulus、打碗花屬Calystegia、牽牛屬Pharbitis、蔦蘿屬Quamoclit等。
菟絲子科
(菟讀音tù)僅1屬,即菟絲子屬Cuscuta,約150種。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或紅色,藉助吸器固着於寄主。無葉,或退化成小鱗片。花小,排成總狀、穗狀或簇生成頭狀花序;花部5~4基數;萼片近相等;花冠筒內面基部雄蕊下有5個流蘇狀的鱗片;雄蕊着生於花冠喉部或花冠裂片之間;花粉近球形至扁球形;具3~6溝;外壁兩層等厚或外層厚於內層,表面具顆粒至細網狀或粗網狀紋飾。子房上位,2室,每室2胚珠。蒴果周裂或不規則破裂。廣布於全世界暖溫帶,主產美洲。我國約有10種,南、北均產。常見的如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莖纖細呈毛髮狀。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頭狀花序;花柱2。蒴果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周裂。通常寄生於豆科、亞麻科、菊科等植物上,為大豆、亞麻等作物的有害雜草。種子藥用,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