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茜草的鑑別方法

茜草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茜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溝邊草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產於河北、陝西、安徽、山東、江蘇等省。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乾燥根及根莖。茜,由西字演化而來。《本草經集注》云:「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此草在古代主產於我國西部地區,故名茜草。

【藥材歷史考證】

茜草原名茜根,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可以染絳,……生喬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暴干。」《本草經集注》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

《本草綱目》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數尺。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葉如烏藥葉而糙澀,面青背綠。七八月開花,結實如小椒大,中有細子。」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本品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細長,多數叢生,微彎曲,外皮黃赤色,斷面淡紅色。莖四棱形,棱上有倒鈎刺。葉4片輪生,其中一對較大而具長柄;葉片三角狀卵形,長2~9cm,寬1~4cm,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基出脈5條,腹面粗糙,葉下面中脈和葉柄上均有倒刺。聚傘花序排成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冠輻射狀,5裂,淡黃色,有緣毛;雄蕊5,生於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花柱2,柱頭頭狀。漿果球形,肉質,熟時紅色轉黑。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根莖呈結節狀,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氣微,味微苦,久嚼刺舌。[1]

【藥材顯微鑑定】

根橫切面:木栓細胞6~12列,含棕色物。皮層薄壁細胞有時含紅棕色顆粒。韌皮部細胞較小。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占根的主要部分,全部木化,射線不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1ml振搖,靜置使分層後,水層顯紅色;醚層無色,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天藍色熒光。

==【採集加工】==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飲片炮製】

1.茜草: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或段,乾燥。

2.茜草:炭取茜草片或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能功用】

苦,寒。歸肝經。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用於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扑腫痛。內服:6~9g。水煎服。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