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茴茴蒜(学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是毛茛科、毛茛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粗壮,高可达70厘米,分枝多,与叶柄均密生开展的淡黄色糙毛。叶片宽卵形至三角形,裂片倒披针状楔形,顶端尖,两面伏生糙毛, 侧生小叶柄较短,生开展的糙毛。花序有较多疏生的花,花梗贴生糙毛;萼片狭卵形,花瓣宽卵圆形,与萼片近等长或稍长,黄色或上面白色,花托在果期显著伸长,圆柱形,聚合果长圆形,瘦果扁平,5月至9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广大地区,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贵州均有。印度、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700-2500米的平原与丘陵、溪边、田旁的水湿草地。 茴茴蒜全草药用,外敷引赤发泡,有消炎、退肿、截疟及杀虫之效。亦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一定的作用。[1]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粗壮,高20-70厘米,直径在5毫米以上, 中空,有纵条纹,分枝多,与叶柄均密生开展的淡黄色糙毛。基生叶与下部叶有长达12厘米的叶柄,为3出复叶,叶片宽卵形至三角形,长3-8(-12)厘米,小叶2-3深裂,裂片倒披针状楔形,宽5-10毫米,上部有不等的粗齿或缺刻或2-3裂,顶端尖,两面伏生糙毛, 小叶柄长1-2厘米或侧生小叶柄较短,生开展的糙毛。上部叶较小和叶柄较垃,叶片3全裂,裂片有粗齿牙或再分裂。 花序有较多疏生的花,花梗贴生糙毛;花直径6-12毫米;萼片狭卵形,长3-5毫米,外面生柔毛;花瓣5,宽卵圆形,与萼片近等长或稍长,黄色或上面白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鳞片;花药长约1毫米;花托在果期显著伸长,圆柱形,长达1厘米,密生白短毛。聚合果长圆形,直径6-10毫米;瘦果扁平,长3-3.5毫米,宽约2毫米,为厚的5倍以上,无毛,边缘有宽约0.2毫米的棱,喙极短,呈点状,长0.1-0.2毫米。花果期5月至9月。 [2]

产地生境

茴茴蒜分布于中国广大地区,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贵州均有。印度、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700-2500米的平原与丘陵、溪边、田旁的水湿草地。

繁殖方法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以茴茴蒜茎为外植体,采集健康无病害的茴茴蒜茎,无菌水清洗3遍,在70-75%乙醇中浸泡25-45秒,随后放入0.1-0.15%的氯化汞2溶液中浸泡5-15分钟,随后用无菌水清洗3遍。 愈伤组织诱导:取灭菌后的茴茴蒜茎用无菌手术刀切成长度5-10毫米的小段,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0.3-1毫克/升+NAA0.1-1毫克/升+蔗糖20-40克/升+琼脂5-8克/升,pH值为5.6-6.0。培养温度为20-30℃,每天光照0-16小时,光照强度1000-3000勒克斯。 愈伤组织扩大繁殖:无菌条件下,选取绿色或淡黄色无褐变、质地致密的愈伤组织,将其切成边长为3-8毫米的立方体后,转接入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6-BA0.5-1.2毫克/升+NAA0.1-1毫克/升+蔗糖20-40克/升+琼脂5-8克/升,pH值为5.6-6.0。培养温度为20-30℃,每天光照0-16小时,光照强度1000-3000勒克斯。 [3]

多图

主要价值

药用:茴茴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全草入药,药用范围广泛,有消炎、止痛、截疟、杀虫等功效,常用来治疗肝炎、肝硬化、疟疾、胃炎、溃疡哮喘、风湿关节痛等疾病。 环境:茴茴蒜在其生长过程中,对污水中的氮、磷和COD等具较强的吸收、去除和净化效果,能有效地改善水质情况,消除水质的富营养化,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一定的作用。 [4]

物种危害

茴茴蒜是桑园常见杂草。生长时可同桑树争水争光,严重威胁到桑叶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