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茶錄》,古代中國飲茶論著。共一卷,一作二卷。北宋蔡襄(1012—1067)作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 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由此寫作《茶錄》。 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目錄

原文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進(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諭臣先任福建轉運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 能盡其材。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2),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伏惟清閒之宴,或賜觀採,臣不勝惶懼榮幸之至。僅序。

注釋

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註:朝奉郎、右正言,皆為北宋官職名。起居注,我國古代專門記錄帝王言行的冊籍。《隋書·經籍志》說:"起居注者,錄記人君言行動止之事"。2.丁渭茶圖:丁渭(966~1037),字謂之,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貢茶,創製大龍風團餅茶。著有《北苑茶錄》三卷。

相關資料

蔡襄不但在文學方面造詣較深,而且對植物學也頗有研究,尤其是農藝名著《茶錄》和《荔枝譜》,在古今中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著作先後被譯成英文、法文等傳到國外去。本文單說《茶錄》對後世的影響。 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給事中蔡襄為《茶錄》寫了後記。他說,宋皇?年間,任福建轉運使時,每年進貢福建的龍茶,深受仁宗皇帝的讚賞。在《茶錄》序言中,他說了寫作的原由和目的:「陛上諭臣,先任福建轉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承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也。」他認為,「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採制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因此,他「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 蔡襄在當時,除了精心製作了「小團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馳名全國外,又鑑於陸羽的《茶經》,未能把閩產指出,使建茶淹沒不彰;而丁謂所著的《茶圖》,僅論及採制,沒有說明烹試的方法,於是,蔡襄將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寫成《茶錄》一書,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都屬於烹試的方法。憑他豐富的經驗,獨特的見解,再配以當世優秀的書法,使這一著作,堪稱「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與蔡襄的提倡和推薦是分不開的。據說,當時論茶者,沒人敢在蔡襄面前發言,恐班門弄斧,自討沒趣。《茶錄》除了上進給皇帝鑑賞外,還勒石以傳後世。這不但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日本具有美學藝術的「茶道」和世界茶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十七世紀初,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及其它地區,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並且有日漸風靡之勢。 在上篇論茶中,主要論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火脅盞和點茶。論述茶色時,他說:「茶色貴白,而餅茶大抵於表塗膏澤,故有青、黃、紫、黑之異。論述茶香時,他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以助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按現代科學的製作方法,茶葉不宜摻雜「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奪去。論述茶葉時,他說:「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場產者味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製作,色與味莫能及也;又有水泉 不甘,能損味,前世論水品者,以此。」這說明茶味與產地、水土、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在論述藏茶時,他說:「茶宜若葉,而畏香藥。」這就是說,貯藏茶葉,要講究茶器和方法,「意溫燥而忌濕冷」;否則,茶葉會吸收「異味」,變質,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 在下篇論茶器中,主要論述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和湯罐。他從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進行論述,這些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蔡襄不愧是宋代辨味品嘗茶葉的專家,他的《茶錄》,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人評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也。」(公是指蔡襄)今人也加以肯定:「十一世紀中葉,對福建茶葉生產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當推蔡襄。」流行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及《茶錄》的文化和科學價值。蔡襄的芳名與他的農藝名著《茶錄》,將千秋萬代流傳於世。 第二種:張源著《茶錄》

內容預覽

採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以穀雨前五日為上,後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為上,面皺者次之,團葉又次之,光面如筱葉者最下。徹夜無雲,〈氵邑〉露采者為上,日中采者次之。陰雨中不宜采。產谷中者為上,竹者次之,爛石中者又次之,黃砂中者又次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