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茶白星病

茶樹白星病
原圖鏈接

茶白星病又稱茶白斑病、點星病,是由茶葉葉點霉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茶上的病害。一般以高山茶園發生較重,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導致茶樹新梢生長不良、節間短,芽重減輕,葉片易脫落,減產10-50%,嚴重時,整個葉片枯萎死亡。感病芽葉製成的干茶,沖泡後葉底布滿星點小斑,破碎率較高,茶湯滋味極其苦澀,湯色渾暗,香氣低,品質差。

茶白星病分布於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前蘇聯、巴西、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茶白星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一般發生始期為3月下旬,流行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當旬平均溫度20℃、相對濕度達80%時,病害常可突發和流行。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茶白星病

 
茶樹白星病1
原圖鏈接

外文名:Tea white scab disease

別   名:茶白斑病、點星病

為害植物:茶

為害部位: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

病   原:茶葉葉點霉

為害症狀

嫩葉染病初生針尖大小褐色小點,後逐漸擴展成直徑l~2毫米大小的灰白色圓形斑,中間凹陷,邊緣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線。濕度大時,病部散生黑色小點,病葉上病斑數達幾十個至數百個,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導致葉片變形或捲曲。葉脈染病葉片扭曲或畸形。嫩莖染病病斑暗褐色,後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點,病梢節問長度明顯短縮,百芽重減少,對夾葉增多。嚴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病原

茶白星病的病原為茶葉葉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微米),暗褐色,頂端具乳頭狀孔口,初埋生,後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卵形,單胞無色,大小3~5×2~3(微米)。病菌在PDA培養基上培養48小時後,長出白色菌絲,後變為黑色,上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子實體。菌絲生長溫限2~25℃,適溫為18~25℃,高於28℃則生長停止。光照利於病菌的生長和繁殖。[1]

分布範圍

茶白星病分布於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前蘇聯、巴西、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在中國安徽、福建、貴州、四川、江西、湖南、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省均有發生。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活體病葉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季氣溫10℃以上,病菌開始生長發育,產生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在水濕條件下,主要從茶樹幼嫩組織的氣孔或葉背茸毛基部細胞侵入萌發進行新一輪侵染。2-5天即出現病斑,條件適宜又可不斷地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侵染,從而導致病害擴展蔓延,以致流行。

傳播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在病葉或病莖中越冬。翌春茶樹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在濕度適宜時侵染幼嫩莖葉,經1~3天潛育,開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複再侵染,使病害不斷擴展蔓延。該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氣溫16~24℃,相對濕度高於80%易發病。氣溫高於25℃則不利其發病。每年主要在春、秋兩季發病,5月份是發病高峰期。高山茶園或缺肥貧瘠茶園、偏施過施氮肥易發病,採摘過度、茶樹衰弱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①增施磷、鉀肥,合理採摘,促使樹勢健壯,以提高抗病力。②分批採茶、及時採茶可減少該病侵染,減輕發病。③茶園應注意雨季開溝排水,降低相對濕度。④及時清除茶園及周圍雜草,夏季園地鋪草以助抗旱保樹。⑤冬春季節結合修剪進行病殘枝葉的徹底清除。

化學防治

①春茶萌芽期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75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②倍式波爾多液。非採茶期還可噴0.6%~0.7%石灰半量式倍式波爾多液防治。[2]


相關視頻

茶樹病害圖及防治措施

茶樹病蟲害嚴重 農藝師指導防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