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烟雾
“草堂烟雾”,出自于寺内的一口古井。古井在草堂寺的北院,这里林茂竹秀,幽静清雅,超凡脱俗。古井内经常出现的烟雾升腾的奇景,更给这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中文名:草堂烟雾
地 点:西安市鄠邑区草堂镇
级 别:国立译场
来 源:古井
目录
简介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鄠邑区东南方草堂镇,它南对终南山的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这里曾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场。
据当地人传说,古井的井壁有一块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在寺庙上空缭绕盘旋。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即由此得名。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关中八景石碑上有清人朱集义诗一首生动描绘了这一奇景:“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 , 跨鹤人来玉女迎。”
鄠邑区当地对草堂烟雾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所谓的“草堂烟雾”就是指山岚水汽,因为草堂寺靠近终南山,而终南山沿线一带都属于热水带地区,地下都打出过温泉,每年秋冬时节水汽上升,形成薄雾,从西飘向东,看似仿佛都是从草堂寺溢出的,所以名为“草堂烟雾”;另一种说法是草堂寺曾是国立译经场,香火鼎盛,终日香火缭绕,形成烟雾飘在草堂寺上空。
其实,井内的地热是引起这股烟雾的真正原因。经省水文队等部门勘测,草堂寺近处有明显的地热异常,从临潼到眉县西汤浴的秦岭山前地带,存在一个地热田,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每年秋冬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井内喷出的热气一时不易散失,和空中的水汽凝聚为一体,就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
历史
草堂烟雾
清·朱集义
烟雾空蒙叠嶂生
草堂龙象未分明
钟声缥缈云端出
跨鹤人来玉女迎
草堂寺位于户县东南方,清明节之际,一行人来到草堂寺,只见草堂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朱漆山门紧闭,两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卧在两旁,寺院只开了旁边一个小门供游人通行。来到草堂寺里的烟雾井,却不见一丝烟雾浮动。在记者随后对“草堂烟雾”的追寻中,发现了关于这一说法的数种美丽传说和故事。
“一座上千年的古刹,古刹之内环境清幽,松柏参天,翠竹轻拂,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一层淡淡的薄雾缭绕在古刹之上,显得幽静而深远,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这是记者去草堂寺之前对于“草堂烟雾”的想象。
一代高僧缔造千年古刹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步入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也许是因为恰值春暖花开之际,整个院落内飘着一股淡淡的花草香气,与香客敬奉的香火之气融为一体。沿青砖铺就的林阴道北行,道旁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钟亭,与之相对应的是碑亭,再往前走就是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明代施金泥塑如来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摩罗什坐像。
草堂寺之所以成为一座千年古刹,跟鸠摩罗什有着很大的关系。鸠摩罗什是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告诉记者,现存的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小部分。当时,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寺院,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
草堂寺大殿的西侧门外,有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塔前有两株苍翠的柏树,柏树间有口直径只有十几厘米的一眼小井,这就是草堂寺著名的景观“二柏一眼井”。据说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薪灭形碎,但唯有舌头不烂。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他。而那眼小井原是供寺内三千僧人饮水之用,一日忽然长出一朵莲花,众僧发掘开来,原来莲花之根就在鸠摩罗什之舌上,这大概就是“口生莲花”的由来吧。于是僧人就在井旁栽种了柏树,将其保护了起来。
美丽的传说连接着美丽的故事,记者一度误以为此井就是大名鼎鼎的烟雾井,也就是草堂烟雾的发源地[1] 。后来才知道,烟雾井还在其北竹林的深处。在这里记者碰到了寺里的僧人理勤,他告诉记者,他是山东人,曾游历过全国很多寺庙,来草堂寺已经有三年了,一边在寺里的食堂帮忙切菜,一边参佛。当记者询问他有关“草堂烟雾”的情况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见过草堂烟雾,但我相信草堂烟雾一定存在过,但只有唐代有过。因为那时有著名的‘开元盛世’,天时地利人和,而草堂寺又是风水宝地,在盛世必然会发生一些异象,所以草堂寺会有烟雾源源不断飘向京城。”
穿过幽幽的竹林,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矗立着一座不很显眼的六角形木质古亭,因为年代久远,亭内的柱子已显得非常斑驳,而亭内正中正是那口著名的烟雾井。井台修得很高,呈六边形,记者目测井深有二十多米,由于井口太小,井水是否清澈无从得知,但可以清晰地映出一个人的投影。传说中,这里就是草堂烟雾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