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草甸是中國地理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草甸(meadow)是在適中的水分條件下發育起來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為主體的植被類型。草甸與草原的區別在於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優勢,是半濕潤和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的地帶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屬於非地帶性植被,可出現在不同植被帶內。

在濕潤氣候區,草甸可以伴同針葉林或落葉闊葉林出現,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間低地;儘管草原帶和荒漠帶的氣候乾旱,大氣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徑流匯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較高之處仍可形成草甸。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高山地區還能形成高寒草甸。因此,北自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凍原帶,南至南極附近的島嶼上均有草甸出現。不過,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溫帶和溫帶分布特別廣泛。草甸在中國主要散布於東北、內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類型多樣,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積的高寒草甸是中國植被的特點。

組成草甸的植物區系成分相當豐富。例如,蘇聯歐洲部分的草甸有600多種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中廣泛分布的有200餘種(大約包括40種禾草、25種莎草、15種豆科草、120種雜類草)。中國的草甸植物區系豐富,僅東北地區的草甸內優勢植物就多達30種以上。為了分析草甸的生態特徵,常把多種多樣的草甸植物歸納為若干個生活型。蘇聯草甸學家B.P.威廉斯把草甸植物分為長根狀莖型、根櫱型、叢生型(包括疏叢型和密叢型)、帚狀根型、直根型、鱗莖型、塊莖型和一年生植物等等。此外按營養方式可分為:自養植物、菌根植物、豆科共生植物、寄生植物、半寄生植物等;按經濟類群可分為禾草、莎草、燈心草、豆科草、雜類草等。草甸的土壤、土層較厚,肥力較高,草皮明顯,所以,有複雜的土壤動物區系和種類繁多的土壤微生物。草甸土壤的另一特點是具有大量的嫌氣性細菌,它們對草甸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