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芍藥
草芍藥 |
中文名稱:草芍藥 拉丁學名:Paeonia obovata Maxim. 界:植物界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亞科:原始花被亞綱、芍藥亞科 目科:毛茛目、毛茛科 屬種:芍藥屬、草芍藥種 |
草芍藥(學名:Paeonia obovata Maxim.)是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高40-60厘米,無毛,基部生數枚鞘狀鱗片。葉2-3,最下部的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為三出複葉或單葉;頂生小葉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11-18厘米,寬6-10厘米,下面無毛或沿脈疏生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橢圓形。花頂生,直徑5-9厘米;花瓣6,白色,倒卵形,長2.5-4厘米;雄蕊多數;心皮2-4,無毛。蓇葖果長2-3厘米。
生於林邊草地。根藥用,有活血散瘀、涼血止痛等效。分布中國多地、朝鮮、西伯利亞地區和日本。
目錄
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長圓柱形。莖高30~70厘米,無毛,基部生數枚鞘狀鱗片。
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長14~28厘米;頂生小葉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9.5~14厘米,寬4~10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或沿葉脈疏生柔毛,小葉柄長1~2厘米;側生小葉比頂生小葉小,同形,長5~10厘米,寬4.5~7厘米,具短柄或近無柄;莖上部葉為三出複葉或單葉;葉柄長5~12厘米。
單花頂生,直徑7~10厘米;萼片3~5,寬卵形,長1.2~1.5厘米,淡綠色,花瓣6,白色、紅色、紫紅色,倒卵形,長3~5.5厘米,寬1.8~2.8厘米;雄蕊長1~1.2厘米,花絲淡紅色,花葯長圓形;花盤淺杯狀,包住心皮基部;心皮2~3,無毛。蓇葖卵圓形,長2~3厘米,成熟時果皮反卷呈紅色。花期5~6月中旬;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生海拔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緣。
分布地域
在中國分布於四川東部、貴州(遵義)、湖南西部、江西(廬山)、浙江(天目山)、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陝西南部、寧夏南部、山西、河北、東北。在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可用株叢,選在9月或3月底-4月初頂芽破土而出的時間。要注意分根,可把根部保留15厘米,合理施肥。栽前施有機肥,花蕾形成前施氮磷鉀複合肥,花蕾形成期少施磷鉀肥,花後施氮磷鉀複合肥,果未形成時摘除。
價值
藥用:根:活血祛瘀,解毒消腫。 窄葉芍藥根部可供藥用。味苦,性微寒,歸肝脾經,有活血散淤、清熱涼血作用,用於胸肋疼痛、腹痛、痛經、經閉、吐血、衄血、目齒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窄葉芍藥水-醇提取物有顯著鎮靜和一定的鎮痛作用,還能提高胃液的酸度,增進食慾和消化功能。
園林:窄葉芍藥花形美,艷麗,可用於園林綠化景觀營造。在園林中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適合公園、花壇、綠地種植,可作花境,亦可在林地邊緣栽植,配植矮生、葡匐性花卉,還可單株或數株栽植,欣賞其花色,並可栽於以芍藥構成的花園,其園林價值很高。
草芍藥和芍藥的區別
一、葉片區別
草芍藥的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長約14-28厘米。頂生小葉為倒卵形或者寬橢圓形,頂端為短尖,基部為楔形,表面為深綠色,背面為淡綠色,莖上部葉為三出複葉或者單葉。而芍藥的小葉片為橢圓形、披針形或者狹卵形,葉面顏色多樣,有黃綠色,深綠或者深綠色,葉背為粉綠色。
二、花的區別
草芍藥為單花生於頂端,萼片為寬卵形,6枚花瓣,顏色為白色,紫紅色和紅色,呈倒卵形,花絲為淡紅色。而芍藥的原種花顏色為白色,花瓣有5-13枚,花絲為黃色,如今園藝品種較多,花色多樣,花瓣能達上百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