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蔭營鎮是山西省陽泉市郊區區委、區政府駐地,2001年初由原蔭營鎮、白泉鄉三郊鄉三個鄉鎮合併而成,蔭營鎮地處太行山西麓劉備山下,距山西省陽泉市北6公里處,全鎮總面積10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萬畝,常住人口60658人(2017年)。鎮轄38個行政村和5個居委會,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0億元,財政收入14209萬元,人均純收入6452元,綜合實力名列全市鄉鎮前茅,率先在全市實現了寬裕型小康鎮,是「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擁軍優屬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和諧鎮」。[1]

目錄

水文氣象

蔭營鎮所屬地區海拔高700-1000米,氣溫適中,光照時間長,可利用積溫4279.5℃—3708℃,平均無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550mm,北有溫河灌區、東有娘關提水工程,水源充足。全鎮現有機灌站15處,機電井配套30眼,旱井3000餘眼。

地形地貌

蔭營鎮地處太行山中部西麓的土石山區,西有劉備山脈,海拔1027米,南有蔭營河,北有溫河由西向東流經全鎮。全鎮耕地36000餘畝,主要分部在鎮東部的30個村,土壤為黃土母質淡褐土性土類型,有機質含量2.24%,氮含量0.12%,按全國分級標準衡量,大體處於3—4級之間,屬中等肥力。西部山區以沙頁岩,山地褐土為主,利於荒山造林和樹木生長。

土地利用

全鎮總面積10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萬畝,居住用地2.2萬畝,荒山1.1萬畝,林地3萬畝,乾果經濟林0.6萬畝,水果經濟林0.14萬畝。

城鎮建設

近年來,城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累計投資15億元,改建民居40多萬平米,建設高標準住宅小區12個,綠化鎮區21038.8畝,環城綠化、通道綠化、園林村建設等造林綠化工程使鎮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基本形成公路網絡化、家居城市化、生活現代化、管理規範化蔭營城布局。現正以「唯旗必奪、爭創一流」的蔭營精神為建設「蔭營明珠城」發起新一輪的衝刺。

經濟收入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26.09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近4.9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70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8元,綜合實力始終位居郊區鄉鎮第一。

畜牧業概況

該鎮畜禽養殖主要以豬、雞、奶牛為主,其中三郊全海養豬場年出欄生豬達3000頭。

東梁莊乳鴿場是該市禽類養殖的一大龍頭,乳鴿以其「一鴿勝九雞」的美稱,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歡迎和食用,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它將帶動該鎮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大發展,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此外,東垴村蛋雞養殖基地、下蔭營蛋雞養殖基地、西梨莊養豬場等一批養殖小區正在蓬勃興起。

農業科技體系

蔭營鎮農業推廣服務網絡健全。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有專職農業技術人員20多名,村級農技推廣人員50多名。「九五」期間,蔭營鎮充分發揮區農廣校的基地優勢,共培訓農村基層幹部 380人次,培訓綠證學員3000人,農民群眾素質普遍提高。

投資潛力項目

蔭營鎮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泉山關王廟,市、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壽聖寺和萬歲寺,特別是劉備廟、關王廟、張飛廟同在蔭營鎮,而且三廟互望實屬罕見。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度假、旅遊、休閒已成為一種時尚,三廟既有古傳統風韻,又是現實旅遊熱點,現正在開發階段,發展態勢良好,具有較大投資潛力。

蔭營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的明星鄉鎮,建設花園式城市是我們的目標,草坪、花卉、苗木的需求量很大。3、該鎮養殖業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僅有幾家龍頭企業。為深入挖掘該鎮的養殖潛力,結合省、市、區的養殖優惠政策,我們又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在水、電、路、地等各方面為在該鎮發展養殖業的朋友提供良好的投資平台。

經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發展蔬菜產業的水利條件和土地條件都已具備,該鎮又有發展蔬菜產業的天然氣候條件做保障,現階段蔬菜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具有較大投資空間。

在蔭營鎮多個村莊地下蘊藏着豐富的鋁礬土資源,可以用於鋁資源開放,做耐火原料等,是將來公寓方面的稀有原料。鋁礬土蘊藏豐富的有白泉、山頭等村,並且有大規模開礦的價值。

文化藝術之鄉

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命名了963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該市的蔭營鎮榜上有名,它是該市惟一一個獲此殊榮的鄉鎮。

此次命名活動自2007年1月啟動以來,經過文化部的評審、公示等程序,所有的命名工作已經結束。我省的霍州市等39個市、縣、區、鄉鎮、街道獲此稱號。

蔭營迓鼓是一種集說白、歌唱、舞蹈、伴奏於一體的表演形式,是蔭營傳統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傳統的迓鼓演出素以元宵節為甚。長久以來,迓鼓以它獨特的舞姿,精練的方土白話,簡捷明快的曲調,潑辣、生動的表演形式,深受群眾的喜愛,一直流傳到今。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期,迓鼓面臨着斷代危機,但是作為迓鼓藝術之鄉的蔭營鎮,不甘丟失迓鼓藝術這一經歷千年滄桑而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開始努力探索挖掘、傳承和振興迓鼓藝術的路子。2000年底撤鄉並鎮後,文化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為迓鼓藝術的傳承和振興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發展環境。2001年蔭營鎮召開了由100多名各界文化人士參加的先進文化建設交流研討會,全鎮上下特別是文化藝術界,在迓鼓藝術的搶救和保護方面形成了共識。2002年蔭營鎮又相繼召開了創新鄉土文化研討會,專門針對迓鼓、戲劇等傳統文化進行研討,為迓鼓藝術今後的發展方向和定位指明了方向。為了引導迓鼓藝術的健康、快速、正確發展,蔭營鎮鎮政府牽頭制定了迓鼓藝術發展規劃和措施,成立了迓鼓文化研究中心,三泉村相繼成立銳智文化部,專門從事迓鼓藝術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創作。在短短的幾年內,蔭營的迓鼓藝術逐步開始振興,全鎮湧現出了下蔭營村、三泉村、下白泉村等迓鼓文化村。2002年下蔭營村隆重推出由100多人參演的大型廣場迓鼓,為迓鼓藝術的振興打響了第一炮。之後,下白泉村、三泉村創作的迓鼓節目相繼登上鎮、區、市各級文藝匯演的舞台,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群眾的好評。現代迓鼓在一代代迓鼓藝人不斷的努力改革中,在繼承原有的動作和曲調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眾多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素材,不斷汲取本地評說、蓮花落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之長,在表現人們的生活、理想、志趣與愛憎感情上更加生動活潑,更加爽直潑辣,更加富有神韻,成為新時期活躍在農村文化陣地的主力軍。2006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迓鼓藝術,蔭營迓鼓申報了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