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荫营镇是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区委、区政府驻地,2001年初由原荫营镇、白泉乡三郊乡三个乡镇合并而成,荫营镇地处太行山西麓刘备山下,距山西省阳泉市北6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常住人口60658人(2017年)。镇辖38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0亿元,财政收入14209万元,人均纯收入6452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市乡镇前茅,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宽裕型小康镇,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和谐镇”。[1]

目录

水文气象

荫营镇所属地区海拔高700-1000米,气温适中,光照时间长,可利用积温4279.5℃—3708℃,平均无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550mm,北有温河灌区、东有娘关提水工程,水源充足。全镇现有机灌站15处,机电井配套30眼,旱井3000余眼。

地形地貌

荫营镇地处太行山中部西麓的土石山区,西有刘备山脉,海拔1027米,南有荫营河,北有温河由西向东流经全镇。全镇耕地36000余亩,主要分部在镇东部的30个村,土壤为黄土母质淡褐土性土类型,有机质含量2.24%,氮含量0.12%,按全国分级标准衡量,大体处于3—4级之间,属中等肥力。西部山区以沙页岩,山地褐土为主,利于荒山造林和树木生长。

土地利用

全镇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万亩,居住用地2.2万亩,荒山1.1万亩,林地3万亩,干果经济林0.6万亩,水果经济林0.14万亩。

城镇建设

近年来,城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投资15亿元,改建民居40多万平米,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12个,绿化镇区21038.8亩,环城绿化、通道绿化、园林村建设等造林绿化工程使镇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形成公路网络化、家居城市化、生活现代化、管理规范化荫营城布局。现正以“唯旗必夺、争创一流”的荫营精神为建设“荫营明珠城”发起新一轮的冲刺。

经济收入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6.0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近4.9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8元,综合实力始终位居郊区乡镇第一。

畜牧业概况

该镇畜禽养殖主要以猪、鸡、奶牛为主,其中三郊全海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3000头。

东梁庄乳鸽场是该市禽类养殖的一大龙头,乳鸽以其“一鸽胜九鸡”的美称,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和食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将带动该镇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此外,东垴村蛋鸡养殖基地、下荫营蛋鸡养殖基地、西梨庄养猪场等一批养殖小区正在蓬勃兴起。

农业科技体系

荫营镇农业推广服务网络健全。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专职农业技术人员20多名,村级农技推广人员50多名。“九五”期间,荫营镇充分发挥区农广校的基地优势,共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380人次,培训绿证学员3000人,农民群众素质普遍提高。

投资潜力项目

荫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泉山关王庙,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寿圣寺和万岁寺,特别是刘备庙、关王庙、张飞庙同在荫营镇,而且三庙互望实属罕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度假、旅游、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三庙既有古传统风韵,又是现实旅游热点,现正在开发阶段,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大投资潜力。

荫营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明星乡镇,建设花园式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草坪、花卉、苗木的需求量很大。3、该镇养殖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仅有几家龙头企业。为深入挖掘该镇的养殖潜力,结合省、市、区的养殖优惠政策,我们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在水、电、路、地等各方面为在该镇发展养殖业的朋友提供良好的投资平台。

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水利条件和土地条件都已具备,该镇又有发展蔬菜产业的天然气候条件做保障,现阶段蔬菜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投资空间。

在荫营镇多个村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铝矾土资源,可以用于铝资源开放,做耐火原料等,是将来公寓方面的稀有原料。铝矾土蕴藏丰富的有白泉、山头等村,并且有大规模开矿的价值。

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命名了96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市的荫营镇榜上有名,它是该市惟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此次命名活动自2007年1月启动以来,经过文化部的评审、公示等程序,所有的命名工作已经结束。我省的霍州市等39个市、县、区、乡镇、街道获此称号。

荫营迓鼓是一种集说白、歌唱、舞蹈、伴奏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是荫营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传统的迓鼓演出素以元宵节为甚。长久以来,迓鼓以它独特的舞姿,精练的方土白话,简捷明快的曲调,泼辣、生动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迓鼓面临着断代危机,但是作为迓鼓艺术之乡的荫营镇,不甘丢失迓鼓艺术这一经历千年沧桑而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开始努力探索挖掘、传承和振兴迓鼓艺术的路子。2000年底撤乡并镇后,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为迓鼓艺术的传承和振兴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2001年荫营镇召开了由100多名各界文化人士参加的先进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全镇上下特别是文化艺术界,在迓鼓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方面形成了共识。2002年荫营镇又相继召开了创新乡土文化研讨会,专门针对迓鼓、戏剧等传统文化进行研讨,为迓鼓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指明了方向。为了引导迓鼓艺术的健康、快速、正确发展,荫营镇镇政府牵头制定了迓鼓艺术发展规划和措施,成立了迓鼓文化研究中心,三泉村相继成立锐智文化部,专门从事迓鼓艺术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创作。在短短的几年内,荫营的迓鼓艺术逐步开始振兴,全镇涌现出了下荫营村、三泉村、下白泉村等迓鼓文化村。2002年下荫营村隆重推出由100多人参演的大型广场迓鼓,为迓鼓艺术的振兴打响了第一炮。之后,下白泉村、三泉村创作的迓鼓节目相继登上镇、区、市各级文艺汇演的舞台,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现代迓鼓在一代代迓鼓艺人不断的努力改革中,在继承原有的动作和曲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众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素材,不断汲取本地评说、莲花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长,在表现人们的生活、理想、志趣与爱憎感情上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爽直泼辣,更加富有神韵,成为新时期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的主力军。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迓鼓艺术,荫营迓鼓申报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