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萊卡相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徠卡相機

電池: 鋰離子充電電池

製造: 德國原裝手工製作

生產公司: 德國萊茨公司

徠卡相機德國原裝手工製作的相機。徠卡相機在現今生產的專業相機中,打開後蓋可以看到,徠卡機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錘子碰才能毀壞。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

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1]

目錄

概念機

最近產品設計師Vincent Sall設計了一款和你手上的iOS設備完美結合的概念產品Leica X3單反,以Leica的色彩光環為設計出發點,將經典的Leica相頭蓋設計成一個強大的超級合體式單反相機,設計中的X3不僅能隨時通過藍牙將照片發送到iPhone或者iPad上,而且一甩鏡頭蓋,相機便自動啟動,感覺非常亮麗!雖然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改進,才能真正具有"可投產" 的意義,但根據設計師的本人解釋,這款相機"填補了高畫質大型相機和低畫質電子產品之間的溝通鴻溝"。

特點規格

特點

徠卡相機也同樣進入到數碼時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徠卡M8和M9。德國製造相機(leicastore-china)徠卡M8是一款數碼旁軸相機。外型上看,絕對的復古,M8鎂鋁合金的機身,手感很好,機身背面採用了一塊2.5英寸23萬像素液晶顯示屏,顯示效果沒的說。這款相機採用了一枚柯達所生產的1.33X片幅(27.0×18.0毫米)1030萬像素CCD感光元件,鏡頭卡口兼容具有能夠識別6位編碼功能的徠卡M卡口鏡頭(焦距在16~90mm的徠卡系列;1954年後出廠的所有21~90mm6位編碼鏡頭);無6位編碼M系列鏡頭,卡口倍率相當於35mm膠片照相機的焦距長度的1.33倍,可以選擇的鏡頭,基本都是天價。快門速度1/8000秒-32秒,B門:4-1/8000秒,最高感光度ISO 2500,機身不帶有防抖功能。存儲方面支持SD/SDHC卡,電池標配了一塊3.7VDC/1900mAh的鋰電池。

M9延續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經典造型,外觀改變不多。其機身採用柯達研發的23.9 x 35.8mm的全畫幅CCD傳感器KAF-18500,像素數達到1820萬,傳感器在周邊微透鏡的設計上與M8的傳感器類似(周邊微透鏡偏向傳感器中心,如此一來便可獲得更好的周邊成像表現)。並且採用了雙影像處理器。

徠卡M9鏡頭兼容性與M8完全一致,所有1954年之後發布的21-90mm焦段鏡頭(數碼或者非數碼)均可支持,而且通過轉接環還能支持其他的135mm交換式鏡頭。與M8一樣,M9亦無低通濾鏡,但是Leica官方聲稱,M9並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濾鏡來解決偏色問題。同時,還支持TTL側光。

鏡頭特點

徠卡相機自1913年開創35mm相機先河,與之配套的鏡頭便使人耳目一新。徠卡鏡頭從用料,機械加工,光學設計及研磨,都堪稱藝術品級,它的成像質量和色彩還原,使大多數攝影者嘆為觀止,我對徠卡的每款鏡頭都情有獨鍾,更有將他們都收為己有而後快的欲望。

35mm 鏡頭被譽為準標準鏡頭,它的視角為64°左右,是最為常用的鏡頭,人們常常戲稱這支鏡頭對被攝物體而言,前進一步為標準鏡頭,後退一步為廣角鏡頭。由於它的視角不是太大因而邊緣變形相對也小,它的景深相對同等光圈的其它長於35mm焦距的鏡頭要大,所以用它拍些紀實題材、風光、人物不多的合影都很實用。自從這個焦距的鏡頭問世,世界各個生產鏡頭廠商,都下過大力氣研製過多種這款鏡頭,它生產歷史之長,結構變化之大,是大多數其它焦段鏡頭無法比擬的。

徠卡 35mm 鏡頭產生於1930年,那一年徠卡生產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機--C型徠卡,與之配套有3支鏡頭,除了 50mmF3.5Elmar 和135mm F4.5 Elmar 外,還有一支 35mm F3.5 Elmar 鏡頭。這是我知道的,徠卡迄今為止生產最早的一支35mm焦距的鏡頭。這支鏡頭光學結構為3組4片,在光圈葉片的前邊有2片獨立結構鏡片,在光圈葉片的後邊有2片膠合在一起的鏡片,所有鏡片無加膜。用此鏡頭拍攝黑白膠片,在側光時解像力和影調層次均有不錯的表現,在逆光時使用大光圈產生比較大的光暈,光圈收小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仍不能全部排除光暈。拍彩色片感覺色彩飽和度不夠,增加曝光量,色飽和度有所增加,但色彩不夠明快和艷麗,這可能與鏡片沒有加膜有關。

1948年徠卡推出一款 35mm F3.5 Summaron 鏡頭,結構為4組6片,光圈葉片前為2組鏡片有1片為獨立結構,另2片為膠合結構,光圈葉片後也為2組,有2片膠合1片獨立,前後組為對稱式,這種結構為以後徠卡 35mm 鏡頭的演變打下了基礎。我試用一支50年代生產的單層加膜的這種鏡頭(M口),拍黑白膠片它依然秉承徠卡鏡頭的傳統韻味,在使用彩色片時,色彩還原與現代生產的鏡頭並無二致,在逆光時除有少許光暈以外,其它方面無可挑剔。

隨着攝影術的發展,尤其是紀實新聞的需要,鏡頭都在向大通光量發展,最大相對孔徑越做越大,為了順應潮流,1958年徠卡生產了兩支孔徑不同的鏡頭。這2支頭都曾是我多年使用過的,對他們的成相質量非常滿意,是我的心愛之物。這兩支鏡頭一支是 35mm F2.8 Summaron 鏡頭,結構與 35mm F3.5 Summaron 一模一樣,只是最大相對孔徑由原來的F3.5增大到F2.8,這支鏡頭無論是用黑白膠片還是彩色膠片,拍出的照片素質都堪稱一流,對暗部影紋表現得更加突出,高光部分控制得恰到好處,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同年生產的另一支鏡頭是被攝影界神化了的 35mm F2 Summicron,它是由6組8片構成,前後兩組鏡頭為對稱式,前組4片有1組膠合鏡片,2片獨立鏡片,後組與前組一樣。鏡頭最大相對孔徑做到 F2,在全開光圈情況下,邊緣成像質量就不會太好,為了改善大光孔的邊緣成相質量,這款鏡頭在光圈葉片的前後各增加一片熒石玻璃所磨製的鏡片,這樣改善了鏡頭邊緣成像質量,並拓展了影像暗部和亮部的表現範圍,明顯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感、縱深感,使畫面更富立體效果,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這支鏡頭深受日本影人的崇尚,他們稱作"八枚玉"。這支鏡頭雖然得到了多方讚譽但是它製作工藝複雜,成本較高,普及性差。由於生產年代距今較遠,它的加膜和矯正變形還存有一定的缺陷。

由於6組8片的鏡頭造價太高,為了普及光圈F2 的鏡頭,1969年徠卡公司經過重新設計生產了一款新的4組6片 35mm F2 Summicron 的鏡頭),結構為對稱式,光學結構和F3.5光圈的 Summaron 一樣。試用表明黑白影調反差有些增強,暗部和高光部層次有些減弱,解像力一般,總體依然是徠卡鏡頭的味道。

可能由於人們對8片鏡頭的懷念,1979年徠卡又重新設計一款 35mm F2 Summicron 7片5組結構鏡頭。單從結構上看與前4組6片鏡頭很像,只是後鏡組裡增加1片鏡片,這樣就成了前組3片有1片是獨立鏡片,2片膠合鏡片。後組有2片獨立鏡片,有1組膠合鏡片。這支鏡頭對畫面暗部及高光部的表現與6片結構鏡頭有明顯的不同,整體素質接近8片6組結構鏡頭,這是一支大受攝影者歡迎的產品,它一直生產了近20年的時間。

代替球面7片5組光圈F2鏡頭的是1997年上市的 35mm F2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我認為這是一支全新理念的產品,這支鏡頭明銳度加強,色彩還原比以往徠卡頭有些誇張,色彩的飽和度明顯加強,拍出的畫面給人一種明快鮮艷銳利的感覺,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在此還有3支應該提到的鏡頭,那就是1961年生產的 35mm F1.4 Summicron 鏡頭,這是一支專門為新聞記者設計的快速鏡頭,它是目前世界上相對孔徑最大的 35mm 鏡頭,如再使用上高速膠片。在沒有閃光燈的幫助下,你可完成很多弱光下的工作。這支鏡頭拍出的影像銳利,很適合製版印刷用,只感覺影調層次略欠。在1990年徠卡還出過一支 35mm F1.4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此鏡頭使用了2片非球面鏡,總體結構為5組9片,這種鏡頭數量很少,筆者也沒使用過。還有一支是1994年推出的並一直生產至今的 35mm F1.4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他的光學結構依然是5組9片,只是後組有1片非球面鏡片,我認為它是徠卡 35mm 鏡頭中最銳利的一支,拍出的照片影像邊緣利索,線條清晰,當開至最大相對孔徑拍攝時,影像邊緣仍能保持很好的解像力,色彩還原好,飽和度很高,顏色有些誇張,它很受專業攝影記者的鐘愛。

一款鏡頭的優劣不能只看它的測試指標,指標是一種機械式的標準,它只能說明產品一部分性能。尤其是攝影鏡頭,它是攝影者心靈再現的工具,包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徠卡鏡頭所拍出的畫面質素,正是歐洲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結合的反映。我們要充分了解手中所使用的徠卡鏡頭的特性,充分發揮它的潛能,創作出更多更美的新時代畫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