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莲花洞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1] 。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中文名:莲花洞

所属景区:龙门石窟

制造时间:北魏孝昌年间

名字由来: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8:00-17:00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河南省洛阳市

目录

开凿方法

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也是龙门石窟的一种,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

开凿时间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

名称由来

莲花洞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

洞内布局

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 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

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

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迦叶手执锡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阿难致礼肃立。菩萨像清秀华丽,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

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

窟外门楣处刻有火焰纹,中刻一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赵岩题“伊厥”二字。

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

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

价值影响

莲花洞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

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上阳宫正殿观风殿,一楼为无柱大厅,顶高最高可达15米,顶部的藻井乃是依据龙门石窟莲花洞顶建造而成,四周再加以宝象纹、卷草纹和飞天彩绘,生动地再现了盛唐繁荣昌盛的气象。

地理位置

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