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黑腐病
菠萝黑腐病
菠萝黑腐病是由奇异长喙壳引起的、发生在菠萝的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幼苗,病果呈暗色水渍状斑,病健交界处分界明显,果肉腐烂变黑,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幼苗受侵后引起苗腐,叶片受害后出现黄褐色条斑,后转为灰白色。
菠萝黑腐病是世界菠萝种植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也有发生。该病可引起叶基、茎干和果实软腐,特别是果实贮藏期能造成很大损失。在中国广东,有的产区的发病率高达40%,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及加工生产。
菠萝黑腐病病原菌自伤口侵入,防治应以避免产生伤口为中心采取措施。此外栽种前还需选用壮苗,清除前作的残屑以减少接种菌源,并加强栽培管理。
目录
基本信息
受害症状
1、果实受害症状:菠萝果实受到黑腐病危害后,病部稍呈内陷状,果肉组织开始被分解,并迅速软腐,变为黑色,大量分解的汁液从病部外溢,而且散发出特殊刺鼻的酒精气味。在果肉受害后,病健界限较明显。
2、幼苗受害症状:菠萝幼苗受到黑腐病危害后,基部叶片及根变黑腐烂,后期柔软组织败坏,仅余下纤维组织,极易被踢倒。病菌还能危害茎顶部及嫩叶基部,引起心腐。不论是基腐还是心腐,病部都变成黑色,发出香味。
3、叶片受害症状:菠萝叶片受到黑腐病危害后,初期病斑为褐色小点,在潮湿条件下迅速扩大成长达数厘米长的不规则黑褐色水渍斑块。上面生灰白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孢子),在干旱条件下病斑转变为草黄色,纸状,边缘黑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叶片枯萎。
病原特征
菠萝黑腐病病原为奇异长喙壳(学名:Ceratocystis paradoxa (Dade) Mor.),属子囊菌亚门、球壳目。其子囊壳基部膨大成球形,有细长的颈,顶端常裂成须状,壁薄、黑色。子囊壁在子囊发育早期常消解,很难看到完整的子囊。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S”形,大小为(7-10)微米×(2.5-4)微米。无性世代为奇异根串珠霉(学名: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 Hoha.),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无性阶段产生两类分生孢子:厚壁孢子和内生孢子。厚壁孢子在孢子梗顶端串生,一般每串3-8个,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19)微米×(10-12)微米,初呈黄褐色,后为黑褐色,表面有刺突。内生孢子长方形或短圆筒形,无色,大小为(10-15)微米×(3.5-5)微米,内生于浅色的生殖菌丝中,排列成串,成熟后依次逸出。在培养基上菌落平展,灰色、榄青色或黑色。生长温度范围7-37℃,最适温度28℃。酸碱度范围1.7-11,最适pH5.5-6.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壁孢子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并借雨水溅射及昆虫传播,遇适当寄主时萌发侵入伤口危害。在贮运期间,则通过接触传染而蔓延至健果上。收获时,果柄的切口是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径。冬菠萝遭低温霜冻,运输途中鲜果被压伤或抛伤,采收后堆积受日灼等均增加发病机会。温度23~29℃,果实黑腐发展最快。较甜的品种比较酸的品种病重。[1]
防治方法
1、菠萝幼苗在挖苗后先阴干几日,使伤口木拴化,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l0分钟,选晴天栽种。
2、当菠萝果实生长到一定时候,要摘除冠芽,使植株中的养分集中供应果实,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实施时,要尽量选择晴天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为防止感染,可采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800倍,用以涂抹伤口,防止病菌感染。
3、菠萝采收宜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或者阴天采收,切忌雨天采收。采收时,可用刀切割,果柄留2~3厘米长。果柄伤口需平滑。
4、菠萝在收获后用1000mg/L特克多浸泡果实5分钟,效果较好。果柄基部切面浸渍在10%苯甲酸的酒精溶液或1000mg/L抑霉唑溶液中,也可防治黑腐病。
5、在菠萝黑腐病发生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施。
6、采后的选果、分级、包装和保鲜处理等操作,要尽量做到轻拿轻放,避免和减少机械损伤。[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