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菱溪大石

菱溪大石

作品名称:菱溪大石

创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欧阳修

菱溪大石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诗词。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1]

目录

正文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行穿城中罢市看,但惊可怪谁复珍。 荒烟野草埋没久,洗以石窦清泠泉。 朱栏绿竹相掩映,选致佳处当南轩。 南轩旁列千万峰,曾未有此奇嶙峋。 乃知异物世所少,万金争买传几人。 山河百战变陵谷,何为落彼荒溪濆。 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 皆云女娲初锻链,融结一气凝精纯。 仰视苍苍补其缺,染此绀碧莹且温。 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 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 又云汉使把汉节,西北万里穷昆仑。 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 嗟予有口莫能辩,叹息但以两手扪。 卢仝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雄文。 争奇斗异各取胜,遂至荒诞无根原。 天高地厚靡不有,丑好万状奚足论。 惟当扫雪席其侧,日与嘉客陈清樽。[2]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作者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3]

参考资料

  1. 欧阳修简介 古诗词名句网
  2. 欧阳修的诗词全集 菱溪大石 古诗词名句网
  3. 欧阳修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