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哈爾斯曼
哈爾斯曼Halsman(1906—1979)美國攝影大師。他的黑白肖像攝影,達到攝影藝術的高峰,成為世界攝影的典範。1906年生於歐洲的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市,青年時代的哈爾斯曼,曾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學過三年電氣和機械,並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40年,納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帶着一隻箱子、一架照相機,逃難到了美國。此後一直定居在紐約,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歲。
目錄
簡介
菲利普·哈爾斯曼從十五歲接觸攝影,他對人物面孔的着迷未曾改變,他是攝影史上為數不多的、一生僅以人物肖像為拍攝題材、並載入史冊的攝影師。在談及自己攝影開端時哈爾斯曼說:「我試圖描繪他們的面孔,現在回想起來,我的攝影生涯起源於此,這種對於人物面孔的迷戀始終驅使着我,我看到每一張面孔似乎隱藏着或顯現出另一個人的秘密。於是抓住這個轉瞬即逝的「閃現」,成為了我人生的目標和熱忱」。
1941年為了躲避戰爭,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哈爾斯曼得到了美國總統的特批,移民到美國,很快他就在這裡找到了新的藝術土壤並生根發芽,他在與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導演希區·柯克、鋼琴家魯賓斯坦、舞蹈家瑪莎·格雷厄姆、演員瑪麗蓮·夢露等諸多文化、藝術領域的精英們一次次的合作中,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他的作品曾經101次登上當時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生活》雜誌的封面,也是該雜誌封面使用次數最多的攝影師。在哈爾斯曼看來,面孔的另一重含義則是「面具」,如何讓被拍攝者卸下面具,亦或如何想辦法透過這幅面具而為靈魂造像,這才是他所追求的拍攝真諦。在他著名作品《跳躍》系列中,「當人們跳起來的時候會卸下包袱,甩掉偽裝,露出本來的自我」。在他鏡頭中,許多人的形象,也被後世作為其「標準照」而銘記。「一張真正的肖像照片應該在今天,亦或一百年之後都能表明這個人的外貌與內心。」這是他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構築靈魂的模樣,也是他對於攝影史上肖像攝影的發展所做出的意義和貢獻。[1]
成就
哈爾斯曼博學多才,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脫維亞和拉丁等七種語言。他的人像攝影有着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術,在美國攝影界享有很高聲譽。
1945年,任美國雜誌攝影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國《大眾攝影》雜誌推選為世界十大攝影名家。他精通心理學,擅長拍攝別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曾出現在他的鏡頭裡。
美國有影響的《生活》雜誌,在1942年到1970年之間,選用哈爾斯曼拍攝的肖像照片做封面,達101張之多,創該雜誌出版以來最高記錄。他為斯蒂文森、 愛因斯坦和斯坦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製在郵票上大量發售。
除了攝影之外,哈爾斯曼還經常講課和演說。他一生出版了六本有關攝影的書籍和畫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61年出版的《菲利普.哈爾斯曼論攝影意念的產生》和1972年出版的《哈爾斯曼的透視眼光》。
藝術特點
菲利普·哈爾斯曼的一生拍攝的作品幾乎都離不開人,拍攝不同的名人可能是他攝影強有力的推動劑,他不在乎過多的技巧,提倡用簡單有效的方法探尋拍攝對象的心理或者實現自己思想的表達,攝影是他藝術表達的工具。[2]
哈爾斯曼說:「對我來說,攝影可以讓我有種想去死的感覺,也能充滿着無盡的樂趣。使用鏡頭去嘗試捕捉那些撲朔迷離的真相時常是很累人的活兒。而使用想象去創造一個原本不存在的畫面像是個有趣的遊戲。當我觀察達利的作品時,這樣的遊戲樂趣尤為強烈,我也很享受。我們就像彼此的幫凶,當我有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想法時,我會去徵求他的意見,並將他作為我攝影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一般對待。這種交錯的刺激感一直在持續。」
我們在研究人像攝影如何用燈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的是:「燈光不僅僅是為了把人臉照亮,而是要用光線來強調人物的個性和氣質。也因為身份、性格、性別的不同,我們更需要對人本身有足夠的了解。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說人像攝影師要能有調動拍攝對象的能力。
哈爾斯曼一生中拍了許多的人,他不會固定的用一種方法拍攝人物肖像而是為了反映人物本身採取不同的方式,所以他拍攝的人各式各樣。大家熟知的很有意思的就是一組關於「跳躍」的照片,人物在蹦跳中為了保持身體的平橫,往往會忘掉平時外在的「包裝」,露出她天真活潑的本性。
閱讀哈爾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這一點:生活、死亡以及復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間斷的、無窮大的以及可以聽見的,都在表層的下面。正如他於1972年的《視覺與洞察》一書中,是這樣描繪他的拍攝對象艾伯特· 愛因斯坦:「如果一張人像不能體現人物內心深處,那它不是一張真實的肖像,只是一張空洞的畫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標既不是構圖,也不是光的擺布,也不是在有意義的背景前表現主題,更不是新的 視覺圖像的創造。所有這些要素都能使一張空的照片成為一張視覺上有意思的圖像,但是要成為一幅肖像照片必須捕捉人物的本質。……這就是肖像攝影中主要目標也是高難度的。攝影師探究的是內心最深處,鏡頭只能看到表面……」
參考資料
- ↑ 奇思妙想,構築靈魂的模樣——菲利普·哈爾斯曼肖像攝影展2018-06=2-07 來源: 新浪網
- ↑ 菲利普·哈爾斯曼,他的攝影是肖像經典的標誌…2019-04-11 來源: 黑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