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
基本信息
「釋名」赤節(《別錄》)、百枝(《吳普》)、竹木(《炮炙論》)、白菝 。
時珍曰∶萆 名義未詳。《日華本草》言∶時人呼為白菝 ,象形也。赤節、百枝,與 狗脊同名。
「集解」《別錄》曰∶萆 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根似菝 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
恭曰∶此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軟者為勝。蔓生,葉似薯蕷。
頌曰∶今河、陝、汴東、荊、蜀諸郡皆有之。作蔓生,苗葉俱青。葉作三叉,似山薯, 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
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春秋 采根,曝干。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薯而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蕎麥,子三棱,不拘時 月采根,利刀切片,曝干用。
時珍曰∶萆 蔓生,葉似菝 而大如碗,其根長硬,大者如商陸而堅。今人皆以土茯苓 為萆 ,誤矣。莖、葉、根、苗皆不同。《吳普本草》又以萆 為狗脊,亦誤矣。詳狗脊下。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
之才曰∶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牡蠣。
「主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本經》)。
傷中恚怒,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別錄》)。冷氣 痹,腰腳癱緩不遂,手 足驚 掣,男子 腰痛,久冷,腎間有膀胱宿水(甄權)。
中風失音(大明)。補肝虛
「發明」時珍曰∶萆 ,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 之 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 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 、菝 、土茯苓三物, 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雷 《炮炙論》序雲∶囊皺漩多,夜煎竹 木。竹木,萆 也。漩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萆 能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釐清。
楊《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 又楊子建《萬全護命方》雲∶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 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證也。此 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 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 用萆 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 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小便 「附方」舊二,新三。
溫酒服三錢匕。禁牛肉。(唐德宗《貞元廣利方》) 子大。每鹽酒下七十丸。(《集玄方》)
虛寒。萆 釐清飲∶用萆 、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 煎七分,食前溫服,日一服,效乃止。
腸風痔漏∶如聖散∶用萆 、貫眾(去土)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服之。(孫 尚藥 頭痛發汗∶萆 、旋復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散。欲發時,以溫酒服二錢,暖臥 取汗,
簡介
中藥名稱,見於我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書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