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 8月13日 COVID-19全球最新情報(2021-08-13) 中央社 / 台北13日電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日本、馬來西亞和芬蘭等地新增確診病例創歷史新高紀錄;俄羅斯單日病歿人數也創新高;澳洲首都坎培拉出現1起確診病例後,開始閃電封鎖7天。
  • 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宣布將對3款藥物展開大型國際試驗,探究能否改善COVID-19住院患者的病況。此外,世衛12日呼籲中國分享最早一批COVID-19病例的原始資料,好讓疫情源頭調查有所進展。

萎縮(atrophy)為身體部分或是完全的日漸漸消瘦。

  • 造成萎縮的原因包含突變(可破壞建立器官基因)、營養不良、不好的循環系統、失去激素(荷爾蒙)的幫助、失去目標器官的神經支持、超過的細胞凋亡以及缺乏體能鍛鍊或是組織本身的內在疾病所導致。
  • 維持器官或身體一部分的激素和神經輸入,在醫學名詞上稱為trophic。Trophic描述組織的營養狀況。
  • 肌肉Trophic的減少,被稱為萎縮。
  • 肌肉和骨頭的 荒廢形萎縮是指肌肉失去了質量以及力量,會發生於長期不動,或是長期臥床休息,或是身體的某部分,長期處於某一狀態下(像是眼睛長期處於黑暗中,或是腳長期不能移動)。
  • 這種情形的萎縮可以透過運動改善,除非非常嚴重無法復原。
  • 萎縮是發育正常細胞、組織和器官由於物質代謝障礙而發生體積縮小、功能減退的過程。
  • 是因實質細胞體積縮小所致,可伴細胞數量減少稱為萎縮。
    • 常有間質細胞增生。
  • 萎縮的機制還不明,可能主要涉及到蛋白合成和降解的平衡。
  • 萎縮首先是細胞體積縮小,從而由萎縮細胞構成的組織或器官的體積也縮小,且往往伴有細胞數目的減少、代謝率降低及功能減弱。

肌肉萎縮症應有的正面認知

  • 對許多肌肉萎縮症的患者及家屬而言,得知診斷的一刻往往在心中混雜著震驚、悲傷 與絕望。當醫生宣布了診斷後,常常很無奈的告訴病人說,這種病目前無藥可治。
  • 病人的心理及調適大致可經過一個時期,初期的震驚與惶恐,疾病進行中接踵而來的 問題所帶來的衝擊,最後就是疾病進入末期時的煎熬。
  • 我們這裡談的肌肉萎縮症,或稱肌肉失養症,指的是一類肌肉細胞持續萎縮、退化的疾病。
    • 大部分的肌肉失養症是源於基因的異常所造成的,這些基因的產物在於維持肌肉細胞 構造及功能的完整;當這些產物缺乏或構造異常時,肌肉細胞便會受損、退化了。
    • 不同的基因異常會造成不同的肌肉萎縮症,其輕重程度也不相同。  
    • 以最常見的杜顯氏肌肉萎縮症而言,約在五歲前發病,十歲出頭就須靠輪椅代步,而 在二三十歲時大多因呼吸或心臟的衰竭而死亡,比較輕的肌肉萎縮症則可能較少部位 受到影響,壽命也不會因而減短。
  • 對於肌肉萎縮症的患者及其家屬,我們有以下幾點呼籲。
    • 與醫師建立長期的互動--您可能在疾病的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幫助,同時醫師也可從疾病的進展來推測預後。
    • 雖然醫師知道一些統計數字,但並不能套用在每位病人身上。
    • 疾病的進展往往會受到併發症出現與否的影響,如果家屬能積極的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壽命便能提昇。迷信偏方往往會虛耗時間與金錢。
  • 透過病友之間的交流來交換彼此間的心得及情感--目前已有一些民間的肌肉萎縮症病友團體在從事此類的工作,並指導病友如何去利用 一些社會福利的資源。
  • 找一位經驗豐富的神經科或復健科醫師--因為判斷疾病的預後,必須有相當的專業知識,這並不是一般家庭醫師可以勝任的。
    • 當然研究肌肉疾病的專家更能知道一些藥物及其它的治療方法。
    • 例如新的藥物或是基因療法等。這些治療方法雖仍在試驗中,將來或許能有所 突破,這些治療方法的新發展,就是您必須詢問的。
  • 我們是否要將這疾病的預後告訴孩子呢?
    •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孩子能配合我們並能發揮他的功能,倒也犯不著主動 告訴他說你大概能活多久。
    • 當孩子逐漸長大,他一定能查覺本身疾病的惡化,當他主動要了解時,醫師與家屬便 應以審慎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
  • 「哀莫大於心死」,希望病患及家屬們能走出悲情,勇敢地迎向明天。[1]

肌肉萎縮症原因與預防

  • 有許多原因容易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肌減少症的發生與持續惡化,就臨床上常見的因子,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 一、神經系統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運動神經功能下降,將導致所涵蓋的肌纖維數目運動單位少。
  • 二、內分泌部分:隨著年齡增加而睪固酮 (testosterone) 與腎上腺皮質雄性,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
  • 三、營養攝取: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
  • 四、若是在生活中,不從事身體的活動與運動,也會造成此病症。
    • ● 肌肉萎縮的速度,與活動限制的程度及肌肉負重的多寡有關--肌肉在活動受到限制六小時後,蛋白質便會快速分解,並在三天後達到高峰-肌質量將減少7%;五天後則降低20%;七天後約減少35%;在無負重的狀態兩週後,肌質量的減少將達45%;若運動過低的情形持續42天,則肌質量的減少更達55%。
    • ● 長期臥床將導致肌肉日漸萎縮--在活動限制的情形下,肌肉萎縮進展十分快速,而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位於下肢與背部的抗重力肌。
    • 其他肌肉也會因為肌肉負重的改變,跟著陸續受到影響;再加上站立本身即是維持肌肉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刺激源,所以當降低了腿部肌肉的負重後,肌肉質量也將快速地減少,故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肌力下降和行動不便等現象,也就接踵而至。
    • 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
    • 即使身體康復後,也可能會變得無法自理生活,進而使身體功能越來越差;有些長者即便扶坐在椅子上,也很容易傾斜倒下,造成日後活動上的障礙與家人的負擔。
  • ● 怎麼預防肌肉萎縮呢?
    • 1. 增加營養食物--隨著老化,蛋白質的合成速率較年輕的成年人來得慢,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降低會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
    • 不當的營養攝取,也可能造成肌肉減少症的因素之一。有些老年人的卡路里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
    • 且老年人較少感到饑餓,吃的較少或是飲食較為單調,餐與餐之間較少吃零食,也較快感到飽足感;80歲的老人與20歲的年輕人相較之下,其每日所攝取的平均能量可減少超過30%以上,所以在飲食量上,許多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都未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
    • ● 蛋白質攝取不足與肌肉質量的流失有高度的相關,而逐漸發展成肌肉減少症或肌肉萎縮。
    • 2. 持續的運動--維持或獲得肌肉力量和功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缺乏肌肉超負載以及阻力運動的情況。
    • 以同樣是臥床不活動28天的情況為例,老年人腿部肌肉質量的流失將是年輕人的3倍。所以隨著老化身體的總活動量減少,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對於老年人而言更是重要。
  • 國泰醫院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長期臥病的人的各部位關節很容易退化,必須常用(運動)才能防止攣縮退化。
    • 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避免肌肉萎縮,如果運動的強度與時間不足,仍然可能會造成快縮肌的萎縮,而演變為肌肉減少症。
    • ● 照顧者或家人應多鼓勵臥床的長者每天都要做關節運動,讓長者維持最大的關節活動度,以預防關節攣縮、肌肉組織缺乏彈性、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等情況。
    • 被動關節運動--
    • 被動關節運動的重要性:維持關節周邊組織、肌肉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以避免攣縮、沾黏的產生。維持循環及維持潤滑的功能,預防深部靜脈栓塞。
    • 需要被動關節運動者:昏迷、不能起身走動或半邊嚴重癱瘓的長者,皆需要進行被動運動。
    • 由照護者藉著翻身、移位、拉筋、按摩、牽引,協助臥床長者盡可能翻身、餵飯、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以延緩長者失去自理能力,或關節肌力功能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也可以防止關節僵硬、退化、預防褥瘡。
    • 被動關節運動重點:無論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目的都是希望讓臥床的長者盡可能地拉開筋骨進而活動到全身的每個關節。關節運動可以增加平衡感,避免長者跌倒,所以若是有一些長者能夠獨立做到的事,例如穿衣服、洗臉、刷牙及吃飯等行為,就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以維持關節及肌肉的正常運作。
    • ● 若時間允許,建議每天最少做三次關節運動,每個關節做十下,即能達到靈活關節的目的。
    • 在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時,若長者的關節出現疼痛或僵硬的問題,可以在進行運動前,先幫長者在關節處熱敷15 - 20分鐘;或是建議在洗澡後再進行被動關節運動。
    • 照顧者應儘量協助臥床長者每天進行關節運動,且儘量達到長者關節的最大活動程度;並在長者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緩慢地進行運動。
    • 運動的介入,可以減緩老化所帶來的改變,在維持或提升肌肉量的原則下,有策略性的增加運動量,就可以減少臥床、肌肉萎縮的可能。[2]

目录

参考來源

  1. 楊智超醫師. 蒲松龄前世与后身的传奇. 台大醫院. 2021-08-02 [2021-08-22] (中文). 
  2. 方慧雅護理師. 臥床照護/肌肉萎縮怎麼辦?2大預防重點,關節運動要每天做. 元氣網. 2021-04-30 [2021-08-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