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狀況
臨床狀態
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度
目錄
分類
營養狀態異常
分類
臨床上通常用良好、中等、不良三個等級對營養狀態進行描述。
①營養良好:黏膜紅潤、皮膚光澤、彈性良好,皮下脂肪豐滿而有彈性,肌肉結實,指甲、毛髮潤澤,肋間隙及鎖骨上窩深淺適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豐滿。[1]
②營養不良:皮膚黏膜乾燥、彈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鬆弛無力,指甲粗糙無光澤、毛髮稀疏,肋間隙、鎖骨上窩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③營養中等:介於兩者之間。
營養狀態異常
臨床上常見的營養狀態異常包括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度兩個方面。
1.營養不良由於攝食不足或(和)消耗增多引起。一般輕微或短期的疾病不易導致營養狀態的異常,故營養不良多見於長期或嚴重的疾病。當體重減輕低於正常(標準體重)的10%時稱為消瘦(emaciation),極度消瘦者稱為惡病質(cachexia)。
引起營養不良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攝食障礙:多見於食管、胃腸道疾病,神經系統及肝、腎等內臟疾病引起的嚴重噁心、嘔吐等。
(2)消化障礙:見於胃、腸、胰腺、肝臟及膽道疾病引起消化液或酶的合成和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和吸收。
(3)消耗增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嚴重神經精神因素的影響,如長期活動性肺結核、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出現糖、脂肪和蛋白質的消耗過多。
2.營養過度 體內中性脂肪積聚過多,主要表現為體重增加,當超過標準體重的20%以上者稱為肥胖(obesity),亦可計算體重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按wHo的標準,男性大於27,女性大於25即為肥胖症。肥胖的最常見原因為熱量攝人過多,超過消耗量,常與內分泌、遺傳、生活方式、運動和精神因素有關。按其病因可將肥胖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
(1)外源性肥胖:為攝入熱量過多所致,表現為全身脂肪分布均勻,身體各個部位無異常改變,常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兒童期患者表現為成長較快,青少年患者可有外生殖器發育遲緩。
(2)內源性肥胖:主要為某些內分泌疾病所致。如肥胖性生殖無能綜合徵(Frohlich綜合徵)、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C·ashing綜合徵)、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可引起具有一定特徵的肥胖和性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