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蕭關

中文名稱;蕭關

外文名稱;the location of Xiaoguan pass

類別;關隘

地址;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東南

種類;漢蕭關、唐蕭關、宋蕭關

地位;關中4大關隘之一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亘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遊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党項。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遊牧民族進犯的前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蕭關,襲擾北地等郡,致使關中震動。漢武帝時,國力增強,重視北邊國防。漢武帝曾兩次出蕭關,巡視西北邊境,耀兵塞上,威懾匈奴。自北朝後期起,突厥稱雄塞外,中原政權頻受其擾。唐武則天時,曾任魏元忠為蕭關大總管,統重兵鎮守蕭關,以備突厥。北宋時,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稱雄西北。在宋夏之間近百年的對抗中,蕭關一帶為雙方對峙前沿。

目錄

簡介

蕭關,是歷史上著名的關隘,地當固原東南,是三關口以北、古瓦亭峽以南的一段險要峽谷,有涇水相伴。[1]

秦代蕭關遺址位於甘肅慶陽環縣城北。漢代的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市東南。

歷史沿革

史記·年表》入都關中索隱注曰:"東函谷,南崤武,西散關,北蕭關"為關中4大關隘。4關之一的北蕭關,亦稱漢蕭關,就在環縣境內的秦長城與蕭關故道的交匯點上,《慶陽府志》雲:"蕭關在城西北二里"。

蕭關地處環江東岸開闊的台地上,是關中的北大門。出關達寧夏內蒙蘭州、河西等地;入關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

自戰國、秦漢以來,蕭關故道一直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舊《環縣誌》載:"其疆域西北與寧夏固原勢若唇齒,東北一帶花馬池、定邊出入之要津。自靈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東至延綏,相距各四百餘里,其中唯此一縣襟帶四方。實銀夏之門戶,彬寧之鎖鑰也。"戰國秦長城由西而東,橫跨環江,越過蕭關故道,沿河設塞,築城建關,建在此交叉點上的蕭關,即是在長城上建的關口,也是長城史上最早的關口之一,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蓋似鄜延(fuyan)、環慶、中原之咽喉,西夏必爭之地也,若非范韓二公出奇制勝,勢相聯屬,則鄜延未知,而環慶危矣,環慶危而關中隨之。"

軍事作用

漢代的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北宋時,政府為了防禦西夏,又在漢代蕭關故址以北200里,重築蕭關,位置是今寧夏同心縣南。

蕭關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塞,它與秦長城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秦長城以及在環縣境內沿長城修築的城鎮堡寨,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另外,縣城周圍的果兒山玉皇山城東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崗、沈家台、城東溝口的城障,將縣城團團圍在中央,構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築在蕭關的制高點上,既可遙相呼應,又能俯瞰環江、城西川,城東溝三水交匯的所有地域,關內、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盡收眼底,高下縱橫形成立體防禦體系,其設計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嘆為觀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范韓祠的石碑文中,對環縣和蕭關的戰略地位,亦有類似的記述:"......蓋似鄜延、環慶、中原之咽喉,西夏必爭之地也,若非范韓二公出奇制勝,勢相聯屬,則鄜延未知,而環慶危矣,環慶危而關中隨之。"

政治作用

蕭關故道亦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對於隴右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經濟、交流文化、繁榮商貿、方便交通皆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條極為重要的文化帶,那麼,蕭關亦是這一文化帶上璀璨的一環。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用智慧、信念、血肉築成的。它始終服務於中華民族,服務於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保護先進,保護和平,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它不止一次地防止或緩解了歷史上可能出現的倒退行為。它的這種歷史光輝,是永遠不會泯滅的。唐宋以來,世人以它的名子命名的各種蕭關就有十幾個。

距環縣城北二里的蕭關與早已成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長城一樣,屹立在廣袤無垠的北方原野已達2000餘年,它蘊含着中華民族的辛勤和智慧,反映了苦難和光輝的過去,艱苦與光榮的歷程,它將永遠對我們中華民族以力量的啟迪。

中央電視台30集大型專題片《走遍關中》,關於蕭關的由來、故址和戰略地位描述的既形象而恰當:"蕭關是一種地名,蕭關是一種形態,蕭關是一種情節,蕭關是一個變數,蕭關是一個隨着朝代的變化和防禦對象的變化而變化的戰爭防禦帶"。

景色介紹

秦漢蕭關所在的這段峽谷地,山勢險峻,景色秀麗,山澗河水涌動着流人涇河。春天,瓦亭峽的山巒上野桃花盛開,天夭灼灼;入夏時節,這裡的山巒早已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所掩映,鬱鬱蔥蔥;入冬時節,涇水凝固成一條白色的帶子,山上為雪景所染,白茫茫一片,秋日裡那經霜而變成各色樣的山巒景象全被雪景取代;如若是遇到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時,又是另一番北國雪原的景象。無論春夏秋冬,當你在蕭關峽谷澗沿涇水而行時,總有一種清靜絕妙的感覺。

秦漢蕭關,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裡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裡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裡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蕭關印象

作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蕭關,漢唐時就是軍事要地,統治者曾派重兵駐守,保護古都長安。顧祖禹稱蕭關為"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每當人們提起蕭關,就把它與胡笳羌笛、蒿草滿目、白骨累累、野獸出沒無常的淒涼景象聯繫起來,多少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曾親身經歷了蕭關道路之險要、環境之惡劣、戰爭之殘暴場面,用手中的筆記載了古蕭關過去發生的歷史。

漢饒歌在《鼓吹曲》中寫道:"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描述了蕭關周圍山頭報信用的烽堠處處皆是,大部隊出發迎敵的壯觀場面。"賀蘭山便是戎疆,此去蕭關路幾荒。無限域池非漢界,幾多人物在胡鄉。"作者顧非熊對蕭關道路荒蕪,城池失陷,多少有名的人物淪為胡人統治的異鄉的情景做了描述,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心情。李昌符到前線之前,想象蕭關一帶群眾婦孺皆兵,共同抗擊外敵時寫到:"漸絕風沙暗,蕭關欲到時。兒童能探火,婦女能縫旗。川少銜魚鷺,林多帶箭麋。暫來戎馬地,不敢苦吟詩。""蕭關隴水入官軍,青海黃河卷塞雲。北極轉愁龍虎氣,西戎休縱犬羊群。"杜甫在聽到官軍收復蕭關隴地一帶,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即將結束這一消息後,心情喜不自禁。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蓬侯騎,都戶在燕然。"作者途徑蕭關,慰問攻襲吐蕃的官兵時,對景物做了細緻的描寫,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 "涼秋八月蕭管道,北風吹斷天山草""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作者岑參王昌齡對蕭關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蕭關道上恓惶場面進行了描述。蕭關道上不知留下多少將士的腳印,他們告別妻兒老小,在外戍關,妻子的牽掛讓人揪心,"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樓望君處,靄靄蕭關道。掩淚向浮雲,誰知妾懷抱。玉井蒼台庭院深,楊花落盡無人知。"表達了陳玉蘭劉雲兩位女子深切思念為國戍邊的丈夫的依依之情。

蕭關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出東南可直驅中原大片沃土,北過黃河直至廣闊的大草原,向西可通向甘肅、新疆等遼闊地域。秦、唐、宋、元等先後在蕭關周圍設郡立縣,建關築城。秦設烏氏縣,修長城,漢置高平城,漢武帝曾六出蕭關,唐通絲綢之路,宋修城寨,元設安西王府。在歷史上,蕭關百姓曾飽受匈奴、吐蕃、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的進犯之苦。這裡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無數次的戰爭,有的將士常年守關,由黑髮變為了白髮,發出"今未部曲盡,白首過蕭關"的感嘆,有成千上萬的將士魂游蕭關,蒿草滿目,蘆草縱生,屍骨遍野。

事過境遷,已經很少有人知曉蕭關及蕭關所發生的歷史了。儘管山頭上仍然留存着打仗報信用的烽堠,秦長城的痕跡依稀可見,但那已經成為歷史的見證。蒿草已經被生態林草所覆蓋,古絲綢之路被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所替代。中寶鐵路、銀武高速公路、312國道橫貫蕭關南北,使昔日萬夫莫開的關隘變成通途。蕭關道上的固原城一改過去蕭條景象,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這個曾為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傳播的重要驛站,如今更是如虎添翼,信息暢通,商品繁榮,50萬回漢兒女團結一心,共謀振興經濟之大計,同赴小康大道。

相關視頻

蕭關:凝聚了多少情懷與鄉愁

參考資料

  1. 關中的北大門蕭關,到底在哪裡?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