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福
薩福(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古希臘著名的女抒情詩人,一生寫過不少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一般認為她出生於萊斯波斯島(Lesbos)的一個貴族家庭。據說她的父親喜好詩歌,在父親的薰陶下,薩福也迷上了吟詩寫作。她是第一位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 青年時期曾被逐出故鄉,原因可能同當地的政治鬥爭有關。被允許返回後,曾開設女子學堂。古時流傳過不少有損於她的聲譽的說法,但從一些材料看,她實際上很受鄉人敬重。
薩福 | |
---|---|
薩福 | |
原文名 | Sappho |
出生 | 萊斯博斯/萊斯沃斯島(Lesbos) |
國籍 | 古希臘 |
別名 | 女荷馬、第十位繆斯女神 |
職業 | 詩人 |
知名作品 |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薩芙
外文名
Sappho
別 名
女荷馬、第十位繆斯女神
國 籍
古希臘
出生地
萊斯博斯/萊斯沃斯島(Lesbos)
出生日期
前630或者612
逝世日期
前592或者560
職 業
詩人
主要成就
古希臘第一位女詩人
人物簡介
當時的希臘女性須徵求家族同意方能結婚,尤其是貴族婦女。現在無從考證薩福是否願意,只知道她在成年後嫁給了一位貴族,還生了一個女兒,但是沒有過多久,她選擇了離開丈夫和家庭。她先是在西西里島住了一段時間,又返回故鄉,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在萊斯波斯島,薩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學校,專門教導女孩子們寫作詩歌。當時有不少少女慕名而來,拜在她門下。薩福以護花者的愛戀心情培育她們,同時也像母親一樣呵護她們成長,為這些花一般清新美麗的少女寫下了許多動人的情詩和婚歌。
古希臘人對同性之間的愛情抱有很大的寬容之心,而且盛行師生間的同性戀情,師者授業解惑,學生以情相報,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在當時不但沒有遭禁,而且還廣為傳頌。薩福的詩打動了許多人,羅德斯島上的居民也因出了如此才華橫溢的詩人而感到自豪。為了表示他們的愛戴和驕傲,在薩福還活着的時候,他們就在銀幣上鑄上了她的頭像。
薩福是古希臘的著名詩人,也是世界古代為數極少的幾位女詩人之一。薩福因為遭到一位女戀人的拒絕而心碎跳崖自盡,喪命英年。別的史學家則認為詩人一直活到公元前550年左右才壽終正寢。
人物特點
薩福是西方文學史上開天闢地的女詩人,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薩福是當時詩壇的大牛,連柏拉圖老頭子都誇她作起詩來簡直就是繆斯附體。與荷馬齊名。 [1] 不過薩福侍奉的女神不是繆斯,而是愛神阿佛洛狄忒,這就註定了她的風格:優雅精緻、性感香艷。薩福喜歡在詩里自爆隱私,所以在她的殘篇里(據說「薩福寶典」有整整十卷,可惜經歷後世男權社會漫長的文字獄,只剩下一兩首完整的,其餘都是斷章),我們明確看到她對其它女子心旌搖盪神魂顛倒,她們相愛時的醉生夢死。比較逗的是,薩福詩裡面的女子名字眾多,據說這些都是她在萊斯波斯島上創立的女子學院裡的學生。
當然薩福也有失手的時候,她留下來最完整的一首詩就是向愛神吟唱的祈禱詞,通篇是求問愛神怎麼追求一位少女,薩福說:「求坐在華麗寶座的永生不朽的愛神,宙斯的女兒,我求你,我的主啊,別用痛苦和煩惱折磨我這顆心。如今也請你快來!從苦惱中把我解救出來,做我的戰友,幫助我實現我惆悵的心中懷抱着的心愿。」善良的愛神不忍拒絕。薩福往往給自己的詩歌譜上曲調,供人吟詠彈唱。在技巧上,她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在內容上,她與其他詩人一起,把詠唱的對象由神轉向人,用第一人稱抒發個人的哀樂,領當時文學創作風氣之先。
千百年來,薩福被人們視為描寫女性愛情的聖人、「女性主義者的偶像」、「化身為文學家的羅蕾萊」(羅蕾萊是德國民間文學中傳說的女妖)。 當時很多希臘女子慕名來到萊斯波斯島,拜在其門下學習詩藝。當時萊斯波斯島上的貨幣,都以薩福頭像為圖案。從19世紀末開始,薩福成為了女同性戀的代名詞,「Lesbian」(意為女同性戀者)與形容詞「Sapphic」(女子的同性愛)等,均源於薩福。由此,薩福也被近現代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奉為始祖。
人物生平
薩福出生於貴族世家,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是在萊斯波斯島上度過的。萊斯沃斯公元前7世紀曾是一個文化中心,該島現名米蒂利尼。她在富庶的萊斯沃斯島上享受自由、閒暇和寧靜的時光,過着精緻奢華的生活。但青年時期因捲入了一起推翻執政王事件而被放逐到意大利北部的西西里島。在憂鬱、流亡的生涯中,她嫁給了一位富有的名叫瑟塞勒斯的富商西西里男子,育有一女,名叫克雷斯。
不久之後,身為才女的她無法忍受婚姻中沒有交流、沒有靈魂的結合,薩福離開了丈夫和家庭,她獨自在西西里島上過着平靜優渥的生活。這時,她開始創作詩歌,詩篇從西西里島傳出使她名聲遠播。等她回到萊斯波斯島時,已是一位無可匹敵的詩人了。
那時她約為二十多歲,風華正茂,在萊斯波斯島上她創辦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儀態,甚至美容和服飾。許多人慕名而來,貴族把自己的女兒送往該校。她喜歡這些年輕美麗的女孩,不僅教授她們詩歌與音樂,閒暇之餘熱情教授她們戀愛藝術。心中的詩情在朝夕相處中轉化為深深的愛戀,使她與女學生們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綻放出艷麗的同性之愛的花朵。從而使薩福的名字成為現代女同性之愛的象徵。現代英語Lesbian(女同性戀)一詞就是來源於Lesbos(萊斯波斯島)。她的許多詩篇都是對女學生學成離別或嫁為人婦時表達相思之情的贈詩。
薩福曾造訪意大利錫拉庫扎市時,該市曾樹起一座雕像以示敬意。薩福還因擔任一所希臘女子精修學校的校長而聞名遐邇。薩福詩作的對象很可能就是薩福的學生。薩福是一位創造出了自己特有詩體的抒情詩人,這種詩體被稱作「薩福體」。
相關作品
有關詩人詩歌的史料同詩人的傳記一樣撲朔迷離。人們只知道她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古希臘人十分稱讚她,說男詩人有荷馬,女詩人有薩福,柏拉圖曾譽之為「第十位繆斯」。她的詩對古羅馬抒情詩人卡圖盧斯、賀拉斯的創作產生過不小影響,後來在歐洲一直受到推崇。詩人的肖像曾上過硬幣。詩人的詩作大約於公元前3世紀首次輯成9卷行,但流傳至今的極少,僅有一首28行的詩作保存完好,到19世紀為止,人們主要是通過其他作者的引用得以了解詩人的。1898年學者們出土了一批含有詩人詩作殘片的紙草。現代的各種版本中,詩人詩作的殘片累計已達264片,但僅有63塊殘片包含完整的詩行,只有21塊含有完整的詩節,而迄今能讓我們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的近乎完整的詩作僅有4首。第4首是2004年新發現的,這首12行的詩作是在一具埃及木乃伊上面的紙草上發現的。該詩連同牛津大學學者馬丁·韋斯特的英文譯文發表在2005年6月第3周出版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
流傳作品
薩福被冠以「抒情詩人」之名,是因為在那個時代,詩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薩福在技術和體裁上改進了抒情詩,成就了希臘抒情詩的轉向:從以諸神和繆斯的名義寫詩轉向以個人的聲音吟唱。
薩福留有詩歌九卷之多,但目前僅存一首完整的詩章,其餘均為殘篇斷簡。從公元前三世紀起,薩福的名字就開始出現在詩歌、戲劇和各種著述中,她逐漸被神化或醜化,按時代的需求——或被喻為第十位繆斯;或被描繪為皮膚黝黑、長相醜陋的女人。中世紀時,因她詩篇歌詠同性之愛而被教會視為異端,將她的詩歌全部焚毀。若不是在十九世紀末一位埃及農民在尼羅河水域偶然發現紙莎草本上記載薩福的詩歌,被淹沒的詩歌會更多。但薩福的傳奇始終流傳着,尤其是在各代詩人們心中成為一座燈塔。
作品風格
薩福的詩溫婉典雅,真情率性,大多以人的愛和欲望為主題——不同於她以前的詩歌是以神作為歌吟的對象——詩中充滿了愛的勸喻、愛中的甜美與痛苦或兩者相互交織的情愫,以及瀰漫着憐憫和嫉妒的悲鳴之聲。讀她的詩歌,猶如冒險去遠航。
薩福的詩藝很高,在目前僅存的詩篇中已經能夠看出她嫻熟運用暗喻(不像荷馬時代多用明喻)這種現代詩歌的技巧,使詩歌形象和內在涵義更為豐富和飽滿,如她描寫鴿子:「它們的心漸漸冷卻/任雙翅垂落下來」,意象優美而淒婉,鑲嵌着她難以述說的某種落寞情懷;又如上述引文中的「戰車和驍騎」,除了具體所指外還暗喻着男人。 此外,有時她的詩歌又像浪漫主義時期的抒情詩,將大自然的風物山川用來象徵自己微妙心緒。
詩體特點
薩福的詩體是獨創的。西方詩歌史上把這種詩體稱之為「薩福體」。它們是獨唱形式的——荷馬時代和古希臘悲劇中有許多是歌隊的集體合唱——詩體短小,以抒情和傾述內心情懷為主,音節更為單純、明澈。在「薩福體」的格律中,每一節分為四行,每一行中長短音節在相對固定中略有變化,前三行有點像荷馬時代的六韻步詩體,第四行則音節簡短,顯得乾脆明快。相傳,與薩福同時代的雅典統治者梭倫也是一位詩人,當他偶然聽到薩福的詩篇時說「如果我學會了她的音律,可以死而無憾了」。
薩福的詩體類似於中國古代的詞,目的在於供人彈琴詠唱,但她往往自己譜曲。薩福不僅在技巧上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而且與其他詩人一起,在風格上把詠唱的對象從神轉移到人,並用第一人稱來抒發個人的哀樂,在當時相當革新。
作品內容
薩福的作品多為柔美婉約的渴求愛戀的情詩,並且常常為她的女學生所作。當時很多年輕女子慕名來到勒斯博島,拜學在她門下。薩福不僅教與她們藝術,而且寫給她們表達強烈愛慕的情箋。當學生學成離島,嫁為人婦時,薩福還為她們贈寫婚詩。古希臘盛行師生間的同性戀情,師者授業解惑,學生以情相報,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在當時不但沒有遭禁,而且還廣為傳頌,甚至連萊斯波斯島上用的貨幣都以薩福的頭像為圖案。在薩福由於家庭原因流亡於西西里島時,那裡的居民為她豎起了雕像以表愛戴。柏拉圖稱薩福為「第十謬斯」,視其地位與雅典眾神相當。雅典統治者梭倫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詩人,但有一回聽到薩福的詩時,堅持要求學唱,並說: 「只要我能學會這一首,那麼死也無憾了。」
影響與評價
薩福往往給自己的詩歌譜上曲調,供人吟詠彈唱。在技巧上,她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在內容上,她與其他詩人一起,把詠唱的對象由神轉向人,用第一人稱抒發個人的哀樂,領當時文學創作風氣之先。千百年來,薩福被人們視為描寫女性愛情的聖人、「女性主義者的偶像」「化身為文學家的羅蕾萊」(羅蕾萊是德國民間文學中傳說的女妖)。馬丁·威斯特稱她是「學者繞不過去的坎」。
當時很多希臘女子慕名來到萊斯波斯島,拜在其門下學習詩藝。薩福不僅教她們知識,還寫了很多表達對她們強烈愛慕的詩作。在當時,古希臘盛行師生之間帶着強烈精神交往的戀情,薩福帶着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廣為傳唱。當時萊斯波斯島上的貨幣以薩福頭像為圖案。從19世紀末開始,薩福成為了女同性戀的代名詞,Lesbian與Sapphic等,均源於薩福。而由此,薩福也被近現代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奉為始祖。
關於薩福的逸聞趣事,版本層出不窮,大多是基於不大可靠的傳聞。在埃里卡瓊的《薩福的飛越》這本書里,瓊將這個詭異的希臘女詩人拉進肥皂劇式的世俗生活中。薩福像斯嘉麗一樣在男人中間周旋、調情,「似乎想要吞下整個世界」。行文中,瓊激盪的語調如同薩福轉世。在她筆下,薩福是一個無所畏懼、卓越不凡的女英雄。
在《如果不是冬天:薩福斷章》里,安妮·卡爾森以獨特的翻譯風格,描述了薩福在大到愛情、欲望、婚姻、驅逐,小到靠墊、蜜蜂、豆子,以及關於衰老、羞恥、時間等等人類方方面面的思考,用括號和空格來提醒讀者紙草上原稿文字的殘缺。
根據後世的傳說和演繹,這位女詩人薩福的形象越來越豐富多彩,感動了整個西方世界: 一位美女,一位詩人,一位七弦琴演奏者,一位神秘主義者,一個美貌的母親所生的美貌的女兒,一個失戀投海自殺的女詩人,一個女同性戀者,這就是薩福,被柏拉圖尊為人間「第十位繆斯」的女人。在薩福這個名上,似乎可以加上任何一個在現代文學流行着的詞彙。若是薩福本人,大概情願用自己的詩形容自己吧:「周圍的群星黯淡無光而她的光華,鋪滿了鹹的海洋和開着繁花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