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薩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元回回人 [1],字天錫,號直齋,元代著名詩人、畫家。

  • 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台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
  • 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雁門才子。
  • 薩都剌寫詞不多,但頗有影響,《念奴嬌·登石頭城》、《滿江紅·金陵懷古》為代表作。後人譽之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
  • 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台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薩都剌  
字號    字天錫,號直齋      
民族    回回人      
官職    江南行台侍御史  
出生地   雁門(今山西代縣)
出生時間  1272年   
去世時間   1355年 
所處時代   元朝   
主要作品   《雁門集》《寒夜聞角》《傷思曲·哀燕將軍》《鬻女謠》    

人物生平

薩都剌一說是阿拉伯語Sa』dal—Allāh的音譯,意為「真主之福」,與其字「天錫」意合。號直齋,回回人。祖父思蘭不花、父阿魯赤曾鎮守雲、代。薩都剌生於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一說生於鎮江(今屬江蘇)。早年家境清貧[2]。泰定四年(1327)登進士第。天曆元年(1328)七月以將仕郎資歷,任鎮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任間多以風教為先,他親書錄事司堂匾為「善教」,用以自勤自勉。至順二年(1331)七月,調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前後三年。在職期間,他南至吳楚,西抵荊楚,北達幽燕、上都等地,並與張雨倪瓚馬九皋等人詩文唱和,寫出《滿江紅·金陵懷古》、《念奴嬌·登石頭城》、《登北固城樓》、《鬻女謠》等名作。

元統二年(1334)八月,調任燕南肅政廉訪司照磨(治所真定,今河北正定)。次年初又調職。他曾作為監禮官陪集賢學士只兒合舟祭祀拖雷在真定的影堂,又先後赴河間、滄州審察刑獄。後至元二年(1336)春,他南行入閩,就任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治福州)知事,途經徐州、揚州、平江、杭州、桐廬、蘭溪、仙霞嶺、崇安、建溪等山水勝地,均留下詩篇。

後至元三年(1337)八月,他再遷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升入從七品,該年冬季到職。至此他一生創作了四百餘首詩詞。關於薩都剌的晚年,尚有隱居武林(杭州)、寄情山水而莫知所終之說,還有充任方國珍幕僚以及終於太湖司空山、太白山下之說等。薩都剌自稱「名在儒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為官清廉,宦績亦可稱道,他生性好游,善寫楷書,主要成就在詩詞創作。由於官職低微,元人將他與貫雲石馬祖常余闕等並列,但後人備極推崇,列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因宦遊南北,故胸中包納萬里名勝風情,又以北人氣質,涵融前代各家之長而不蹈襲前人。詩作諸體皆備,文詞雄健,音律鏘然,具有一種清朗寥廓之氣。詩詞編有《雁門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薩天錫詩集》十卷、《集外詩》一卷(毛晉刻)、《薩天錫逸詩》(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詞》。[3]

人物貢獻

  • 薩都剌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將近八百首詩詞,有描寫景物的山水詩,有抒寫宮廷生活的詩,有懷古也有傷今,訴述個人和社會的不平。他在元代以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中都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詩人。因出生在代州,代州古稱雁門,他的詩集也就名為《雁門集》,他本人被稱做「雁門才子」。《雁門集》最早刊印是元至正年間的八卷本,今已失傳,現存版本以清嘉慶十二年薩龍光刻十四卷本,收輯較為完備,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二年出版了殷孟倫朱廣祁校點的《雁門集》。薩都剌另有《武夷詩集序》文1篇,還留有《嚴陵釣台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薩都剌博學能文,兼善楷書。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閒、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在《送管元帥南征》、《送劉照磨之桂林》等詩中,他甚至擁護統治者對起義人民進行鎮壓。但有些詩涉及元代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當時的階級壓迫。如《大同驛》、《黃河月夜》、《鬻女謠》、《織女圖》等等,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慘狀。

詩作欣賞

【宮詞】

深夜宮車出建章,紫衣小隊兩三行。石欄千畔銀鐙過,照見芙蓉葉上霜。

【閩城發暮】

嶺南春早不見雪,臘月街頭聽賣花。海國人家除夕近,滿城微雨濕山茶。

【石夫人】

危危獨立向江濱,四伴無人水作鄰。 綠鬢懶梳千載髻,朱顏不改萬年春。

雪為膩粉憑風傅,露作胭脂仗日勻。 莫道臉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

【雨傘】

開如輪,合如束,剪紙調膏護秋竹; 日中荷葉影亭亭,雨里芭蕉聲簌簌。

晴天卻陰雨卻晴,二天之說誠分明, 但操大柄常在手,覆盡東西南北行。

【送訢上人笑隱住龍翔寺】

江南隱者人不識,一日聲名動九重。地濕厭看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

衲衣香暖留春麝,石缽雲寒臥夜龍。何日相從陪杖屨,秋風江上采芙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