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葛洲壩水利樞紐

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1],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處江中原有一小島葛洲壩而得名。」

目錄

名稱由來

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名稱,來源於長江中上游的分界點南津關下游2.3千米處的葛洲壩島。葛洲壩島原為長江中的一個沙洲,與旁邊的西壩島相鄰,將這一段長江自南岸向北分成了並行的大江、二江和三江這三條河道。葛洲壩原來叫「擱舟壩」[2],後船家為了吉祥,把擱舟改了個諧音,成了「葛洲壩」。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壩址就穿過這個江心小島,這個小島隨着大壩的修建而消失了。

工程介紹

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長江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

工程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15.8億立方米(三峽大壩水庫393億立方米)。安裝發電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71.5 萬千瓦(三峽2,250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一台機組和實施兩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度。 工程自1970年12月30日動工,1988年12月10日竣工,1989年1月3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宣布建成。

大壩由船閘、發電廠、泄水閘、沖砂閘及擋水建築物組成,全長2,606.5米,最大壩高47米。大壩上有三條船閘,其中2號船閘閘室長280米、寬34米,可一次通過萬噸級船。3號船閘是長江上第一座船閘,也是目前長江過船速度最快的船閘。

在長江幹流梯級開發規劃中,葛洲壩工程是三峽工程的航運反調節梯級,主要作用為:

航運常日穩定方面,三峽水電站在枯水期擔負電網調峰任務,發電與不發電時的下泄流量變化較大,下游將產生不穩定流,一天24小時內的水位變幅也較大,對船舶航行和港口停泊條件不利,因此,必須利用葛洲壩水庫進行反調節;

渠化三峽壩址三斗坪至南津關38公里山區河道:天然狀態航道條件較差,難以通過萬噸級船隊,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也難以發揮。

發電方面,三斗坪到葛洲壩之間有27米水位落差可以用來發電,可發電150多億千瓦時。

作用

葛洲壩水利樞紐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遊等效益。

視頻

葛洲壩水利樞紐 相關視頻

記錄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歷史性時刻
「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於1981年1月4日勝利合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