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夫茲氏病
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最早是在西元1835年由英國人Graves所報告,當時所發現的癥狀主要為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和眼病變,直到西元1840年Basedow才注意到脛前黏液水腫的變化。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葛瑞夫茲氏病包括瀰漫性甲狀腺腫合併甲狀腺機能亢進葛瑞夫茲氏眼病變、脛前黏液水腫、和杵狀指.
目录
常見症狀
有怕熱、易流汗、心悸、喘息、不安、失眠、緊張、情緒不穩、手顫抖、饑餓感、大便頻繁、體重減輕、眼突流眼淚等,偶會因月經不順、月經量減少、或產後發病而求診婦產科。
經過甲狀腺功能檢查發現血清內四碘甲狀腺素(T4)、三碘甲狀腺素(T3)、及甲促素受器抗體(TSH receptor antibody)偏高,甲促素(TSH)偏低,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原發性甲狀腺高能症,或稱“葛瑞夫茲氏症”。
甲狀腺對放射性碘(I-131)之攝取率增高。其他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原因還有: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早期、服用過多的甲狀腺賀爾蒙或碘製劑。需做鑑別診斷後才能決定治療的方法。
葛瑞夫茲氏甲狀腺高能症是自體免疫疾病,與遺傳有關,病人血液內有甲促素受器抗体,它是甲狀腺細胞膜上甲促素受器的抗体,可模仿[[[甲促素]],作用於受器上,發揮刺激甲狀腺的功能,造成分泌過多的賀爾蒙。若病人體內已有遺傳基因,又受到其他誘發因素影響,例如緊張、壓力、生產、或攝取過多的碘,導致淋巴球異常,製造出此種抗體,就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
治療
分為兩大目標,第一是控制甲狀腺機能亢進,第二是治療葛瑞夫茲氏眼病變。 控制甲狀腺機能亢進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方面,抗甲狀腺藥物合併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是最常用來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可以在一個星期之內控制心悸、手抖的癥狀,若單純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必須等六到八個星期才能達到穩定的療效。抗甲狀腺藥物的副作用為過敏、皮膚癢、肝炎、和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等,因此必須小心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