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董卓为何死于非命?(侯文君)

董卓为何死于非命?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董卓为何死于非命?》中国当代作家侯文君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董卓为何死于非命?

董卓的骠勇强悍自是无可非议,折服羌人的十年之功也是有目共睹,若非如此,也就没有兵牧西凉显赫地位的耀人眼目。但其倒行逆施祸乱朝政的暴殄天物却使自己人心丧尽,最终天冤人怒的民怨沸腾使其横尸京城也是确凿事实。

一、祸乱朝政较比桀纣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将军何进无疑是一迟早淘汰的政治侏儒,诛杀区区十常侍却要引狼入室恭迎十万虎贲军旅的兴师动众,那是何等的低能操作?事实很快应验得令人瞠目结舌,就是何进未等董卓入京就被十常侍斩落城下,也镌刻了董卓事业巅峰但却穷凶极恶的专擅朝政的斑斑劣迹。上到废黜敢言少帝,拥立懦弱献帝,淫乱皇宫内廷;中到诛杀丁原张温等耿介朝臣,逼走袁绍等诤言政敌;下到纵兵剽虏资物,淫掠妇孺。自己则倨尊为“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再世周公,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人上下纷纷封君拜将袭爵。纵火焚毁都城洛阳,朝廷百姓千里移徙长安,那是无村不戴孝的鬼哭狼嚎的惨剧,甚至还有朝堂当面斩杀俘虏平民的惊悚场面的层出不穷。一时之间,淋漓鲜血喋涂满地,朝野上下人人自危,都有朝不保夕水深火热的难熬感受,这跟习惯了歌舞升平怡然自得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迥然反差。即使夏桀商纣暴虐无忌得暗无天日,也没有如此桀骜恣睢得让人提心吊胆。他是一手遮天的独夫民贼,也是我行我素的窃国大盗,更是不知死活的跳梁小丑,危害程度的确堪比疯狂至极的赵高专擅秦廷,但那还是私怨灭赢的情感发泄。而董卓呢?可是倍受皇恩的汉廷官宦,恩将仇报的利剑杀向的还是朝廷君臣,还有的就是黎民百姓,那是“洒向人间都是怨” 蔓延弥散的复仇情绪啊,此种暴虐劣迹确实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罄竹难书。

二、朝野共愤较比出头椽子更成众矢之的

董卓如此不知自保地作恶多端,天冤人怒也是人心反弹的水到渠成,先后就有皇甫嵩、丁原、曹操、韩馥、刘岱、孔迪、张咨、袁绍、袁术、孙坚、王匡、伍孚、张温、王允、土孙瑞、黄琬、郑公业、孙瑞、杨瓒等人策划诛杀董卓,尤以曹操、伍孚单人独骑刺杀得单刀直入,但惜在全都功亏一篑,而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已成天人共怒的举国义举。此时的董卓已被朝野孤立得四面楚歌而声名狼藉,虽有招降纳叛的种种举措培植亲信而试图加以弥变,诸如,在中央集团拉拢诱惑司徒黄琬、司空杨彪,抬举扶植贬官陈蕃、窦武,提升显拔幽滞之士诸如周铋、伍琼、郑公业、何颥、伍处士、蔡邕等人,而且又收买安插地方官吏太守刺史群体,以图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中枢,但几乎无人心甘情愿地认贼作父。因为民心大于天,其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的旷世梦呓也就如同肥皂泡一样的不攻自破。还有即使董卓临朝受禅之时,小儿犹且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实是用拆字的辞格说董卓必死无疑,人心向背依然泾渭分明,而根本原因还在于董卓倒行逆施的民怨鼎沸。遍览古籍,留有此公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确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凤毛麟角,然而他却做了,而且尚自毫无察觉,因为即使董卓仅有的智囊女婿李儒将貂蝉赐予吕布的建议,也都被其束之高阁而且没有了下回分解,风口浪尖的董卓死于非命那是苍天所赐的伟大殊荣,他纵然逃的了初一但也绝对逃不过十五,除却主要原因,董卓缺乏政治头脑才是根本,因为他原本决然不是政客,而根本就是一介我行我素的武夫而已。

三、耽于女色私欲膨胀更是此公的催命阎罗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此训是说万事不能求全责备,有舍有取才是宇宙平衡基本准则。而孤家寡人的董卓就敢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贪欲是吾所欲也,权柄亦吾所欲也,私欲才是我的最大赌注的无限能量。权柄的百般贪婪依然是其野心畸形膨胀的恶性循环,非独如此,此公为攫取财富,竟然还洗劫皇陵卿墓,而且朝令夕改,酷刑百姓,纵容亲信。甚至毁坏五铢钱,将铜人、铜马、铜钟一举熔化,粗制滥造铸成小钱,导致通货膨胀,惹得民怨沸腾。吕布无疑是三国时期的顶尖武将,能够收为己用也是董卓舍弃赤兔马的收买功效在起无限极的奇效作用,但当为一貂蝉却能决定吕布心旌荡漾的关键所在,董卓竟然贪恋女色而舍弃爱将,此一错误抉择最终决定的就是董卓的命归黄泉。仅仅为一女婢却敢冒错丢江山的政治风险,赌注未免输得一败涂地的狼狈不堪。董卓,你错了,假如你能听从李儒的合情合理的建议,最起码你能多活几个时日,可是你却沉醉在美人的梦乡,全然不知命丧九泉的死到临头,死前尚且喊言“我儿奉先何在?”殊不知,此时的奉先我儿已成送汝沉入阴曹地府的黑白无常。当然不是只有吕布,还会有马布、侯布、苟布、牛布、朱布等诸布的暗中窥伺,擅长连环冲击而擅长纵横捭阖的王允又何止千万?

由此可见,独夫民贼的董卓自然威风扫地死有余辜,多行不义必自毙,原因就是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的暴虐施政,人民公敌遗臭万年那是确凿真理,董卓不死,天理难容![1]

作者简介

侯文君,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