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董小红 归来仍是“少年”

重定向页面
归来仍是“少年”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归来仍是“少年”》中国当代作家董小红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归来仍是“少年”

有时候总觉得已经奔五的人,不再是毛头小伙,可是等到毕业25年后几个高邮老乡聚在一起,一下子又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少年,虽然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老大20岁,老二4岁)。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只不过不会轻易的表达,不过遇见故人,又何尝不在回忆中寻找曾经的光辉岁月,也许这就是青春

参加完中考,我每天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因为我是农村人,父母希望我早日脱离种田,可考试过后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远方究竟是什么?朦朦胧胧,什么也不懂?我记得一天的下午,我和阿瑞在镇上打抗日球,突然有人告诉我:“恭喜恭喜,你考上了!”我不知所云,等一切尘埃若定,才知道我向往的高邮师范没有达标,也只好次选中专,也是误打误撞,进入盐城卫生学校上学,总算脱离“泥腿子”(那时中考录取,第一师范、第二中专、第三高邮中学、第四普通高中,第五Pass重读或初中毕业),想想,我们那一代人,真的很悲哀,原本可以进入高校,可是农村人为了脱离“泥腿子”,最终选择了师范、中专,也许就是那一代人的命运罢,是时代赋予了我们的使命,我们无怨无悔!

永远不会忘记,从我的家乡去往神圣的学校——“盐城卫生学校“所走过的路(因为那时的交通太难了),我和潘一起从家里坐三轮卡出发,一路上颠颠覆覆,尘土飞扬,呛了一鼻子灰,终于到了沙沟镇,找了一家旅社,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我们步行到码头,坐上帮船,我紧紧的抓住自己的行囊,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心情非常的紧张,手心里都冒汗,生怕自己的粮票和仅有的生活费被人偷走(我们那时是公费,好像学费不是太多,吃饭需要粮票)也不敢打盹,挂桨船“隆隆”的机器声在大纵湖上响个不停,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我一点睡意也没有,望着窗外波澜起伏的流水,让我不知不觉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碧绿的湖水荡起了波纹,偶尔有鱼儿在跳跃,岸边的炊烟袅袅升起,传来了渔民的号声,舱里的船客都在闭上了眼睛享受着慢悠悠的时光。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下了船,坐上了汽车,直奔盐城而去,终于来到了盐城卫生学校(建军西路156号),报到,宿舍,体检,班级,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至今我的身份证号码还是盐城的,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是高邮的身份证号码?我说,是上学时统一办理,工作了,也不想烦神,也是对盐城求学的一份珍惜罢。我们中医班100人,来自江苏各地,高邮老乡8人,一班4人,二班也是4人,我和春田,增龙,平一个班,我们四个人中我是最为平常,虽然在小学,初中都做过班长,可是到了高手如云的中专也只是平平常常,而我的几个老乡都很厉害。

春田兄宽宽的额头,架着一副眼镜,下颌一颗黑痣,非常的睿智,下午上课时大家都非常的困,忙瞌睡,唯有他在慢慢消化《中医四大经典》,当然了,每当考试时,大家都有点畏惧,而他胸中有丘壑,泰然而处之,等考试成绩出来,NO.1非他莫属,也为我们高邮人争了光。如今他在单位从事中医内科,每天求医者甚多,“大医精诚“是他的座右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守住中医一方净土,将国粹传承真是非常的少之又少。“坚持中医之精髓,不受利益之左右”。以阴阳为纲,与天地相应,顺四时养生,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纯中医中药于病患,所获也是硕果累累,在高邮湖西片区深得老百姓喜爱,有时我们也经常聊天,畅谈当下中医的未来之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对中医的挚爱、守护、发扬,值得每一位杏林人的敬佩!

增龙兄,高个子,架眼镜,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智商高,情商更高,他是我们班的文娱委员,那时,我们的精神食粮都是增龙兄带给我们,有时他为了一盘新磁带走遍盐城的角角落落,什么刘德华的《忘情水》,张学友的《吻别》,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凡正流行什么,增龙兄就放什么,听得大家都无心学习,都热情的寻找心中的某某,班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痴男怨女坠入情网,增龙兄是第一罪魁祸首,不知道当时的他迷倒了多少美眉。进入单位,增龙兄很努力,加之他情商高,深得领导器重,进修时一箭双雕,学到了麻醉技术,收获了爱情,夫妻双双把家还,平平安安的过了几年,医改的风让他吹得满身伤痕,上进而又敢于挑战的他做“吃蟹第一人”,放弃事业编制闯扬州,进入扬州东方医院麻醉科,一切从零开始,函授西医临床,考西医执业医师,埋头苦干,深得老板喜爱,现在夫妻俩是扬州东方医院的名人,也是扬州城的名人,在扬州电视台上镜了很多次,积极宣传“真、善、美”,用行动诠释“扬州好市民”,前几年增龙兄还获得了“邗江区劳模”,为我的好兄弟点赞!

平,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非常爱笑,那虎牙也显眼,工作后进入乡镇卫生院,不甘示弱,刻苦学习,考上研究生,现在在浙江的一家三级医院上班,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而我现在正在她的故乡工作,前段时间通过同学群联系上,希望有机会同学聚聚。

我上学时非常的不起眼,估计班上认识我的不是太多,平凡的人总被人遗忘,我们319宿舍,大多是北方人,每次开学时,宿友都带来很多煎饼,吃到嘴里非常有劲道,他们自家做的辣酱也非常的香,那种味道至今还在回味。节假日,和宿友结伴而行,站在登瀛桥上望着过往的船只,去竹林商业城感受城市现代化气息,偶尔打打牙祭,尝尝盐城的地方小吃,而最让人难忘的是去学校隔壁的录像厅,在港片里寻找刺激。毕业考试结束,班级最后一次聚餐,我记得是自助餐(那是我第一次吃自助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同学们分享实习时光的喜闻乐见,畅想明天的理想,也有在默默恋爱的男女互诉衷肠。毕业后去了一次盐城,参加了同学聚会,当走进老盐城卫生学校时,好像觉得我又回到了十七岁。现在的我就职于高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儿科,每天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度过,而对中医的那份爱还始终在心里荡漾!

青春年少稚气多, 中年仍有少年影, 春花秋月风无痕, 涛声依旧面已棱![1]

作者简介

董小红,男,出生1976.12。

参考资料